文学作品要求形象化,把人物、事物、场景写得具体、生动、可感,也就是形象要鲜明、深刻,读过之后让人难以忘怀,好像是刻在心里一样。这种文学效果,是多少作家苦苦追求而不得的呀。
保尔和冬妮亚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动,不能忘怀。其实谢廖沙与丽达的爱情故事,也很动人。
谢廖沙是一个只有17岁的、刚参加红军的小战士。他担任了谢佩托夫卡镇的共青团区委书记,工作上与政治部的丽达接触多起来。
一次,夜深了,当他送丽达回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居住的车站去的时候,情窦初开的谢廖沙自己也莫名其妙地突然对丽达说:“丽达同志,为什么我老想看见你呢?”“跟你一起是那么愉快!每一次和你见面之后,我就觉得受到鼓舞,我就愿意不停地工作下去。”
而丽达一下就纠正了他,说:“我告诉你,勃鲁扎克同志,咱们来个约定吧,今后你不要再做这些抒情诗啦。我不喜欢这样。”
谢廖沙像一个被斥责的小学生似的,满脸绯红地说,我不会再说了。然后,急促地握了握丽达的手,转身跑掉了。而且以后再也不到车站去了。叫也不去,找借口推辞掉了。看,我们的谢廖沙是不是可爱呀。一个幼稚可爱的小战士形象,一下就立于我们眼前。可是,丽达批评了谢廖沙,“怎么伤了你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了?你打算让私人的事情影响工作吗?”
经丽达这一批评,谢廖沙又与丽达一同工作起来。可是又一次,他陪着丽达回车站,在临别的时候,他紧紧地、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丽达很生气地把手抽回去了。
谢廖沙不知道,丽达虽只比他大一岁,却是一个已经历过一次爱情的考验和失去爱人痛苦的姑娘。她比谢廖沙成熟得多。她知道爱情的美好,又懂得战争的残酷,牺牲随时都陪伴着他们,所以她克制了自己的感情。
可是在一次下乡征发干草的工作中,谢廖沙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丽达的认可,丽达果断地把自己的第二段爱情献给了谢廖沙。丽达简单的动作(很生气地把手抽回去)、批评谢廖沙简洁理智的话语,让一个成熟、干练又满怀热情的女红军战士形象立于我们的眼前。
这样形象动人的爱情故事,读过之后,谁人能够忘怀?
小说写到谢廖沙牺牲的场景是这样的:
“一个星期后,第一次投入战斗,谢廖沙就倒在乌克兰秋天的原野上了。”一颗流弹打中了他。“他没有喊叫,左右摇晃一下,双臂像抱什么东西那样紧紧地抱起来,捂着胸口,随后就像要跳跃似的,弯着身子,他那僵硬的身体一下就摔倒在地上了。”
乌克兰、秋天、原野、捂着胸口、倒在地上,这些词语和短句,多么鲜明耀眼,又多么地扎心,这位年轻的英雄,就像在我们眼前倒下去一样,我们多么想伸出手去将他扶住。
这就形象鲜明的魅力。
我们再看一个形象鲜明的场景。列宁去世的消息是怎样传播开来的。
“这惊人的噩耗从敞开的大门溜出了机器房,又以狂风一样的速度闯进了车站,冲到暴风雪里,在铁路线和交叉点上面旋卷着,然后像一阵刺骨的冷风,吹入了调车场那一扇半开的大铁门。”
说消息很快,正确。人们关心自己的领袖,领袖去世了。消息自然会很快地传播开来。可是不符合文学作品形象化的要求。
消息来自电报,从收发电报的机器房传出来,闯进车站(这个“闯”字用的多好。简直就是炼字。人们不想接受,可是它硬要进来),车站是人群集散地,铁路线和交叉点,意味着四面八方。刺骨的冷风,说明消息让人悲痛,契合此时人们的心情。这一段将消息、传播、人们的心情,用非常形象的意象表达出来。
以上是一般。最后一句由一般转向个别。消息像一阵刺骨的冷风“吹入了调车场那一扇半开的大铁门”,在调车场里,有一辆火车头正摆在一号修理地坑上面,小修队正在修理它。有一个人突然从开着的门缝挤进来,“同志们!列宁逝世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的铁锤突然在空中停住了。那铁锤缓缓地从他肩膀上落下来,阿尔焦姆的一只手轻轻地把它放在水泥地上。
这又是人物形象。人听到一个震惊的消息,不就是这样的吗?一下停住手中正在做的事,惊讶得不禁半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回头默默地看着传来消息的人。
形象鲜明、深刻,人物、事物、场景才能达到令人不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