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世人不可学苏轼

作者:杨厚君   发表于:
浏览:14次    字数:2241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4篇, 月稿:34

  今晨,友人甲给我发来一条信息:“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人生遇坎坷,可读苏东坡。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人生逆转,几经贬谪,但是,他竹杖芒鞋,一蓑烟雨,自我疗愈,观照个体生命,成功从罪人,到幽人,进而农人,直到新人,实现凤凰涅槃,轻松活出了境界。”

  友人甲许是看了我的微信朋友圈中的《4月16日日记》。我在日记中透露了“心情糟透了”。

  我们且不讨论友人甲的劝告有多少合理的成分,还是先看一下苏轼的家庭背景。

  苏轼的外公是程文应。程文应,何许人也?他是眉山首富,官至大理寺丞。

  程文应进士及第,在北宋时期踏入仕途,以自身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为家族赢得了荣誉,也为其后代树立了读书致仕的榜样。程文应官至大理寺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法律领域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在任上为北宋的司法体系运行、案件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程文应身为家族长辈,其读书致仕的经历和成就,对程氏家族的家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培养了家族中重视教育、崇尚学问的风气。其女程夫人自幼熟读诗书,知书达理,对苏轼兄弟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间接为苏氏家族培养出苏轼、苏辙这样的杰出人才奠定了基础。

  苏轼的父亲苏洵,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但是,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子进京,其文章受到欧阳修赞赏并被推荐给朝廷,名声大噪。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担任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如果用现今的观点看,苏轼不仅是富三代,更是十足的官三代。

  再看其弟苏辙。苏辙历任地方官职,也曾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

  古人皆崇尚“学而优则仕”,苏轼也不例外。作为词人的苏轼,作词并不是苏轼养家糊口的职业,苏轼真正的职业其实还是为仕,即做官。既然苏轼首要的职业是做官,势必就有政治上的盟友。

  让我们来看看苏轼有哪些政治上的盟友。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同属“元祐党人”。在王安石变法中,司马光与苏轼对新法的态度基本一致,两人慢慢成为政治盟友,是旧党的头号、二号人物。司马光还曾推荐苏轼为谏官,并上书神宗称赞苏轼。富弼乃北宋名相,在政治上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苏轼在政治立场上较为一致,是苏轼的政治盟友之一。北宋时期的官员张方平,他与苏轼的父亲苏洵关系密切,对苏轼也颇为赏识。在政治上,张方平反对王安石变法,与苏轼有着相同的政治观点,两人相互支持。北宋时期的重要官员、曾担任过宰相的吕公著,他在政治上与司马光等人站在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是旧党的重要人物。苏轼与吕公著在政治上相互呼应,也是其政治盟友。还有我们熟悉的北宋官员、文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的范镇,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苏轼在政治上志同道合,同样是苏轼的政治盟友。此外,还有滕元发、李常、孙觉、王巩、钱勰、孔文仲、刘恕等朝廷或地方官员,也都是苏轼的政治盟友。

  我提苏轼的政治盟友干什么呢?“官官相卫,惺惺惜惺惺”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就是说,在官场上,苏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把话说白了,苏轼和王安石、司马光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其利益集团的代表。

  我们都知道苏轼第一次遭遇贬谪,祸起著名的“乌台诗案”。现在的人们都说“乌台诗案”是历史上通过文字治罪的典型。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通过文字治罪的案例难道还少吗?你苏轼调任湖州太守,在《湖州谢上表》中使用“新进”“生事”等词,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就没有讥讽朝政、诋毁新法的用意吗?实话实说,真的不能怪何正臣、舒亶、李定等御史抓你苏轼的把柄,你苏轼的政治站位确实是有问题的。试想,如果苏轼只是一介政治上的“小白”,满门抄斩也是不冤枉的。但是,朝廷没有这么做。朝廷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还不是朝廷念你苏轼这个家族与朝廷几十年的交情吗?当然,朝廷也会掂量苏轼政治上盟友的力量。如果没有苏辙、张方平、范镇等人的积极奔走,以及太皇太后曹氏的出面干预,苏轼也很难免于一死的。

  这里不得不说说对苏轼有救命之恩的太皇太后曹氏。“乌台诗案”发生时,曹太后已卧病在床。她将神宗叫到病榻前说,当年仁宗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苏轼、苏辙两兄弟,高兴地说为子孙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她认为苏轼入狱可能是仇人故意中伤,就算他的诗有所不妥,也只是小过错,不可伤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请求神宗不要错杀苏轼。当时神宗本想大赦天下为曹太后求寿,曹太后表示不需要大赦天下,只要放了苏轼就行。在曹太后的影响下,朝臣们也更加积极地为苏轼求情,最终苏轼得以免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清醒。任何时候,他都深知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据此预判未来的走向。也正是这份清醒,使得他屡遭贬谪时不致丧失希望。这是现今的人们看到的他的乐观的一面,却忽视了苏轼的另一面——苏轼是一个十足的政客。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我的观点是,我们学习苏轼的词,并为词中的人生态度所折服,并没有什么错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苏轼的乐观是有其深刻的人际关系的背景——因为家族的官方背景,以及其政治上盟友的背景,甚至还有太皇太后曹氏这个更重要的朝廷的背景,苏轼无论身处何处,他与朝廷联系的线索始终是没有断的。质言之,无论什么时候,苏轼始终都是皇上的心上人。

  对,苏轼始终都是皇上的心上人。仅此一点,我们这些素人,有谁能与苏轼比呢?所以,苏轼是不可学的。当然,他的词是可学的。词和人,并不是一回事,这也是人们常混淆的地方。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