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

作者:   发表于:
浏览:89次    字数:902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87349篇, 月稿:12222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作品简介:

在遍布我国各地的博物馆里,珍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文物。这些文物是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活过、奋斗过的人们意图和思想的表达,凝结着一代代人不懈的精神求索。在所有形式的意图和思想中,哲学是一颗精致闪亮的明珠。数千年时光里,中华民族的先贤们锤炼着独特而复杂的思辨力,探索出深沉丰厚的哲学思想,表达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里。

在《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这本书中,作者以72件文物为载体,试图关联起中华民族往圣先贤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充满智慧地面对各种生存困境和难题,找到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方式的过程。希望读者能够像在剧院欣赏一场古典戏剧那样,将公共博物馆这个现代文明的重要发明当作聚光的舞台,在目光与文物的接触中,感受器物身上隐隐闪烁着的精神生活故事,触摸一个个思想世界。就像商代青铜器与甲骨文、两汉文物所展露的那样,在这出戏的开始,我们的祖先心中怀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有对凡世的希望;有对此生幸福的眷念,也有对后世生活的憧憬。就像《溪山行旅图》《早春图》这样堪称“哲学画”的巨作所表现的那样,在这出戏的结尾,无名的恐惧已经从古人心里消失,他们下定决心,就在凡世和此生中展开自己的生活。他们深知,在每一个奔波劳作的人身上,都蕴藏着精神的光亮。

这72件文物,坐落在长达30多个世纪的漫长时光中,既共同讲述着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和立足大地、追问真理的精神品质,也各自诉说着中华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追寻和求索。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不仅每一次都走出了危机,而且在文明形态上不断实现突破,最终成为全世界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至今仍焕发着璀璨的光彩。

这本书虽然讲的都是过去的事,但希望它们也能指向当下、滋养当下,供当下的人去感悟和吸收,让今天的读者在凝视文物时感受到一种精神,从而对我们文明的来程去路、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敬畏、有热爱、有信心。

作者简介

张曦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侯懿航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5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