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

黄河浪卷,畅游大坝品诗篇

作者:刘建民   发表于:
浏览:14次    字数:2620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3篇, 月稿:33

  如果说再动听悦耳的交响乐也有演奏完的话,那么滚滚东流的黄河就是永不停歇的大合唱乐章;如果说再韵味悠长的诗篇也有画上句号的话,那么汹涌奔腾的黄河就是一篇永远没有结尾的叙事长诗。如今,我就伴着激昂雄壮的交响乐章,一头扎进了黄河三门峡的诗章里。

  阳春三月的一天,当我站在万里黄河第一坝下面的梳妆台旁,望着横切峡谷的三门峡大坝,我不禁浮想联翩:千百年来,谁为黄河进行过精心的打扮和梳妆呢?我仿佛听见了浑厚雄壮的黄河大合唱久久回荡,我仿佛看到了大禹的传人用勤劳的双手将河山重新安排,用改天换地的气魄在峡谷之上精心托起一座名闻遐迩的大坝。

  黄河浪卷,几多往事化尘烟。千百年来,这里洪水滔天,肩负治水任务的大禹用神斧劈开三门,黄河发出震天的咆哮声,滚滚东流。“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成了真实的写照。

  “巨灵赑屃两山开,东放黄河万里来。地轴横斜争斡转,天维欹侧恐倾摧。”黄河的漕运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里险恶的水道却成了一道鬼门关,吞噬了多少船夫的性命。曾几何时,黄河的浪花奔腾夹杂着声声呜咽,浑浊的水里不知滴下过多少辛酸的眼泪。从黄河岸边崖壁的古栈道上,从一个个洞窝里,我们可以看到黄河纤夫的悲惨命运。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诗中写道:“禹王马蹄长青苔。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昔日的王母娘娘只为自己梳妆,不顾黎民百姓的安危,令人唏嘘不已,而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却为黄河三门峡扮靓新的容颜,古老的梳妆台焕发了新的光彩。回想到许多年前,湖滨车站的那个小火车,将市区和大坝连接起来,伴随着车轮滚滚,终于来到了巍峨壮观的大坝,那种神秘感和遥远感仍然记忆犹新。如今交通十分便利,前来这里观光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激荡在人们心头。

  黄河浪卷,高峡平湖梦竟圆。“呵,不是怀古。我来三门峡,脚踏禹王跃马处:看黄水滚滚,听钻机突突。使我热泪陡涨,周身血沸千度!呵呵!三门峡上紧握开天辟地英雄手臂;三门峡下——见万古不移中流砥柱!”古有大禹治水患,今有大坝拦腰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大江大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也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它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连接豫、晋两省,于1957年4月开工建设,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竣工,为黄河防汛、防凌和下游工农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又被水利界誉为“泥沙专家的摇篮”。

  “鬼斧神工作天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汗,动地惊天大史诗。”一边品味着郭沫若的诗句,一边欣赏着大坝的自然景色。站在高台上远远望去,但见两山夹峙,大坝雄踞,截断黄河,高峡平湖,蔚为壮观,那磅礴的气势展示得淋漓尽致。沿着黄河水继续往下走去,但见天蓝水碧,山崖耸立,河水一路欢歌,默默地向东流去,不时翻腾出白色的小浪花来。

  “不是西湖的风呀,不是西湖上的云烟,西湖的风光,哪有这儿天高、云淡、景色鲜!来到了黄河滩——不见黄河面,但见那滥流坝下,喷云、飞雪、开放白牡丹”。诗人郭小川这样赞美三门峡大坝。漫步在大坝上,望着坝下面碧水悠悠,石岛耸立,望着如明镜一般清亮的河水,望着坝两侧的石崖上山花点点,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油然而生。大坝的另一端是山西省平陆县,这里有“一步跨两省”之说,在“一步跨两省”的石碑处上面,只见游客纷纷在此驻足留影,别有几分独特的韵味。

  乘坐电梯下来,沿着步道行走不远,便来到了河中的石岛上,石岛虽然不大,却颇有名气,几块巨石都不简单,都和美丽的神话传说挂着钩。一边是大坝下面碧水悠悠,一边是被赋予了几分神秘色彩的大石头,听听这名字就很有文化内涵在里头,张公岛,梳妆台,炼丹炉,远处还有赫赫有名的中流砥柱。在氤氲着水汽的石岛上,细细品味着优美的诗句:“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梳妆来呵,梳妆来!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砥柱初开禹力穷,黄河从此去朝宗。”只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块巨石坚如磐石,巍然耸立在水中,那就是闻名遐迩的砥柱山,“中流砥柱”的成语就是源于此处。柳公权写诗赞道:“禹凿锋鈚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贺敬之也在诗中热情讴歌,“呵,古往何处?急流万马来,往古英雄计无数。看漫天烽火,听动地鼙鼓。遥指长城千里揭竿……井冈红旗飞舞!呵呵!古往今来多少惊风破浪英雄人物,黄河中流——竖万古不朽民族脊骨!”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千百年来,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也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

  岛上有一个形状像香炉的岩石,岩石上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坑,很像是盛放铁锅的灶口,这就是流传很久的仙人炼丹时用的“炼丹炉”,在石头上我看见赫然刻着几行字。有趣的是,这里的炼丹炉竟然是在水里。相传春秋战国时,三门峡附近两岸的田庄、农舍都被大水淹没了,百姓只得离乡逃生。一天老子骑着青牛踏水而来,目睹此情此状,决定在此修一座桥。造桥必须用仙法,炼好仙丹才能行法。于是,他便在沿岸寻找炼仙丹的地方,最后选定这块坚硬的岩石。至今这里还流传着“正月二十三,老君炼仙丹,家家贴金牛,四季保平安”的民谣,那好似香炉的石头上正是刻着这些字。

  张公岛,那块巨石如同一个伟岸身躯挺立在眼前,那一刻,我想起了那位为行船的船夫指路,舍身投入水中的那位艄公。相传古时候有位姓张的艄公曾经结庐在此,热心地为过路的船只指引航行。千百年来,那声“朝我来!”的喊声久久回荡在水面上,久久回荡在我的心中。

  阳春三月游大坝,心潮起伏激浪花。如果说,三月里绚丽的春花让你目不暇接的话,那么三月里的大坝则令你心驰神往,大禹神斧劈三门,黄河翻滚咆哮声震天,那滔天巨浪奏起的大合唱音符,终于被大禹的传人们定格成万里黄河第一坝。这不只是一个宏伟壮美的水利工程,更是一种顽强奋斗精神的结晶。今天,走进大坝里,我们就走进了一首辉煌壮丽的宏大诗篇,舒缓,激昂,跌宕,悲壮,奋斗,辉煌,那砥柱山下河水撞击而成的每一朵浪花都是难忘的诗句。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励志文章

查看更多励志文章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