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笔中情

作者:殷荣海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617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10篇, 月稿:10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我最喜爱的是杂文。自踏上文学创作征程伊始,便与杂文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缘分,历经岁月的沉淀,愈发醇厚而深沉。

  那是1978年,怀揣着对杂文的热爱与憧憬,我报名参加了北京杂文函授学院。在那里,我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汲取着杂文写作的知识养分。系统地学习杂文写作理论,探寻着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杂文。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许多杂文名家的作品,那些文字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杂文世界的大门。学习期间,每月向函授学院提供一篇习作,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看到自己的习作登上函授学院的内刊时,心中那份喜悦与激动难以言表,那是对我努力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当时,学院还为我安排了《南京日报》编辑陈克勤作为我的指导老师。我们通过书信往来,探讨杂文写作的技巧与心得。陈老师的每一句指导和建议,都如同明灯,照亮我在杂文写作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杂文的认识也愈发深刻。在众多文学形式中,杂文宛如一位肩负使命的勇士,最富有责任感。已故作家王小波曾说:“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他的这番话,震撼着我的心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它道出了我内心深处对杂文的理解和追求,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杂文写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提及杂文,鲁迅先生无疑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鼻祖。年轻时,我阅历尚浅,面对鲁迅先生的杂文,犹如面对一本深奥难懂的天书,读不懂其中的深意,便只能敬而远之。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阅历的增加,当我重新拾起鲁迅先生的杂文时,却如同发现一座宝藏,被他思想的睿智深刻、文笔的老辣犀利所深深征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为文,都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以笔为武器,针砭时弊,为社会的进步和正义而呐喊,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黑暗的现实,唤醒了无数人的良知。

  爱上杂文写作后,我便踏上了一条不断钻研和探索的道路。我潜心钻研杂文写作要领,刻苦攻读名家杂文,努力掌握杂文写作技巧。无数个寒冬的夜晚,当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梦乡之中,我独自坐在县城简陋的宿舍里,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和写作。寒风吹过,透过窗户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但丝毫没有感觉到寒冷。累了,我就靠在椅背上歇一歇;困了,我就用冷水洗把脸,让自已清醒过来;饿了,我就泡上一碗方便面,简单地填饱肚子,又继续投入到写作中。

  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我的杂文不断地登上《南京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的副刊。1988年,是我杂文创作丰收的一年,有近10篇杂文、或杂文式小品文登上了南京日报的《见闻谭》,新华日报的《细流集》,扬子晚报的《扬子快语》等,还有的作品登上了杂文报。这些发表的文章,就像我在杂文写作道路上留下的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见证着我的成长和进步。

  2012年,我参加了由南京市监察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作家协会,举办的“一品青莲”首届南京廉政杂文暨小小说征文大赛。我精心创作的作品《钓鱼学之广告》,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荣获三等奖,并被收录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微言大义》一书中。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这不仅是对我多年来杂文写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如今,回首在杂文写作道路上走过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感慨。杂文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更是我表达对社会、对人生思考的一种方式。它让我有机会用文字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去批判社会的不良现象,去传递正能量。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愿以笔为剑,以杂文为刃,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只要心中怀揣着对杂文的热爱和对道义的担当,我的杂文写作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我也将用手中的笔,书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的文字。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