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上网,你或许会留意到李子柒与刘亮程,这两个人在网上实在是太“火”了。
李子柒的视频里展示的生活日常,一下子便勾起了隐藏于大众心底里的乡愁;刘亮程是一名作家,因写作《一个人的村庄》而一举成名,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里,他一边种地,一边写作,同样令许多在城市里打拼的人们心驰神往。
耕读与田园,是这两个人的共同主题。在当今现代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对诗意田园的向往似乎也在萌动与复兴。而1600多年前,生活于东晋的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又有“田园诗人”的美誉。
陶渊明在他的诗文里,已经真实地做了记录,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他的耕读生活不仅没有李子柒的富足与诗意,也没有刘亮程的安稳与闲适。
可能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陶渊明作为名门之后,又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小吏,亲朋中也不乏富贵之人,再穷也穷不到哪里去。梁启超在言及此事时却说过,寻常诗人无病呻吟,大半言过其实,一般都不敢轻信,但陶渊明是一位最真的人,你却不能不信,“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以出仕与辞官为标志,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可以区分为两段。29岁之前,陶渊明尚未出仕,作为世家子弟,他的生活重心应该是读书与学习,当然,间或可能也有田间劳作之类的活动,但这实在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田园生活。陶渊明41岁时,从彭泽县令的任上辞官归隐,此后直到他的离世,共约20多年的时间,陶渊明都是在故乡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读书的生活。以写作《归去来兮辞》为标志,这才是陶渊明出于个人主动选择且名副其实的田园生活。
苏东坡曾经说过,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但今天在读他的作品时,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得到,他在作出这一决定之前,必定也经过一番彷徨与挣扎。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动机,在他的诗文中多有涉及,历史上也大致有过四种说法。一是“固穷”说。在陶渊明的现存诗文中,涉及“固穷”、“安贫”这一主题的,约占三分之一。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陶渊明并不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二是“守拙”说。陶渊明觉得自己不谙官场之道,不懂得投机取巧,做不到八面玲珑,更不屑于尔虞我诈,只有简单、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才最适合于自己。三是“任真”说。陶渊明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任真”与“自然”,无论待人还是处事,都是率性而为,认真自我,不违本心,而且一辈子都是如此,这也是他最难能可贵、也最为人佩服的地方。四是“忠义”说。这是后世的人为陶渊明戴上的一顶冠冕,说他辞官归隐是出于对晋室的忠诚、即不事二主。但这个说法有点牵强,魏晋时代弱肉强食,城头大王旗变幻,改朝换代频繁发生,作为一名层级较低的官员,其政治态度与政治立场其实无足轻重。陶渊明辞官与归隐,说不定还有规避风险、保全性命的考虑呢。
千古美文《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不久后写作的。这篇文章标志着陶渊明对政治、社会与人生都有了明确的看法,个人在思想上也已进入了成熟稳定期。在该文序言中,陶渊明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以及辞官的原因。他说自己之所以出仕,皆因耕种收获不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而做官则有着一份稳定的收入,但同时他也无奈地意识到,自己被迫跟着做官场的应酬往来,都是为了果腹而强迫自己,实在有愧于自己一直以来的志向。加上妹妹在武昌去世,陶渊明想去奔丧,又碰上督邮视察挑剔苛责,便一气之下,辞官而去。序言中的这个解释,加上其它诗文里的相关内容,与历史上的“固穷”“守拙”“任真”的说法是一致的。
在我个人看来,《归去来兮辞》可视为《桃花源记》的姊妹篇,只不过一篇是写个人生活的理想,另一篇是写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归去来兮辞》的正文中,陶渊明开篇便发出呐喊,“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继而又痛责自己,“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然后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可以说,在《归去来兮辞》营造的情景里,陶渊明正像一只挣脱牢笼的小鸟终于获得自由,又像一条跳脱湖水的大鱼急于回到故渊,如果用一路欢歌来形容此时的陶渊明,定然再也合适不过,也确乎毫不夸张。
陶渊明的耕读生活,其实有苦也有乐,他的田园世界,真是有诗意也有无奈,此后二十多年的际遇、田耕生活的艰难,更是远远超出了他在《归去来兮辞》里的文学想象。
大概就在陶渊明辞官归来的第二年,他便写作了《归田园居》,反省过去,思索未来。在这几首诗里,他回顾了前几十年的生活,谈到了自己的个性与爱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还讲到了脱离官场的轻松,以及躬耕田园的快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初归田园的这一段时间,陶渊明暂时还没出现经济上的压力,生活上也相对较为安定,也没发生过天灾人祸之类的事情,因此陶渊明在诗文里表现出来的心情,自然是愉快和轻松的。
但生活的宁静不久就被打破了。大约在陶渊明回到故乡归隐的第三年,正值夏天,烈日炎炎,一把无情的大火,把他仅有的七八间房屋全部烧毁了,而且粮食也来不及转移。“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陶渊明一家只好饿着肚子,暂时栖身于船上。这样子过了几个月,陶渊明才重新搭建了几间茅庐,也没有再回原来的地方,而是搬家到了“南村”这个地方。因为邻居中有几位谈得来的“素心人”,能够做到“奇文共欣赏”,所以陶渊明依然感到称心满意。
陶渊明的诗文中,关于劳作的约占三分之一;陶渊明22年的归隐生活,也约占其一生的三分之一。耕与读,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主题。陶渊明诗文记录的归隐生活,也都是重复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深山负薪,东篱采菊,壶浆劳邻,柳下读书、登高赋诗、饮酒欢宴、逗儿弄孙等种种生活场景。陶渊明一直在思考,没有辛勤的劳动,便无法取得生存下去的衣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他对农人抱有深深的同情,感慨耕耘之营生不易,“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他不回避自己耕作不精、收获不多的尴尬,“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炎火屡焚如,冥蜮恣中田”;他坦言归隐生活经受了种种苦困,时常吃不饱、穿不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但他也有耕耘之余的读书快乐,以及亲朋故友的相聚之情,“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虽然他安于贫困、淡泊功名、不慕富贵,但其实他在思想上也有过摇摆,有过矛盾。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曾对家人表示过遗憾,“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岁有志,固为儿女忧。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他为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好一点的生活条件感到愧疚,“汝辈稚小家贫,每役茶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名门之后,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但现实中的自己却一事无成,还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政治现实,其内心的纠结可想而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但陶渊明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过后悔,他最终克服了思想上的摇摆,卸下了背负于精神上的所有包袱,学会了辩证地看待进与退、仕与隐、贫与富,始终坚持从心出发,顺其自然,安贫乐道,不仅求得了自己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也实现了生命境界的自我超越,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名副其实的耕读者。
孟子说,“士之仕,犹农夫之耕也”,故“不耕不可”,中国人历来也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历史上也有很多读书人把“耕读”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真实的“耕读者”之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是22年的耕读生活成就了陶渊明。
后人称赞他,荣利不足以易其守,声味不足以累其真,文辞不足以溺其志,此陶渊明也!又说,没有晚年之耕读,便无星光灿烂陶渊明,此亦真言矣!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虽然他安于贫困、淡泊功名、不慕富贵,但其实他在思想上也有过摇摆,有过矛盾。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曾对家人表示过遗憾,“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岁有志,固为儿女忧。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他为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好一点的生活条件感到愧疚,“汝辈稚小家贫,每役茶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名门之后,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但现实中的自己却一事无成,还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政治现实,其内心的纠结可想而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但陶渊明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过后悔,他最终克服了思想上的摇摆,卸下了背负于精神上的所有包袱,学会了辩证地看待进与退、仕与隐、贫与富,始终坚持从心出发,顺其自然,安贫乐道,不仅求得了自己内心的和谐与宁静,也实现了生命境界的自我超越,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名副其实的耕读者。
孟子说,“士之仕,犹农夫之耕也”,故“不耕不可”,中国人历来也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历史上也有很多读书人把“耕读”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真实的“耕读者”之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是22年的耕读生活成就了陶渊明。
后人称赞他,荣利不足以易其守,声味不足以累其真,文辞不足以溺其志,此陶渊明也!又说,没有晚年之耕读,便无星光灿烂陶渊明,此亦真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