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浙江省人社厅获悉,浙江2025年将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以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为重点,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
“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是人社部于2025年启动的一项全国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超1000万人次以上。在培训对象方面,将聚焦最急需的群体,特别是农民工、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在培训内容上,将重点围绕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比如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增加紧缺技能人才供给,还将开展养老服务技能人才、长期照护师等专项培训。在培训模式上,将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贯通,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据了解,浙江近年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积极构建“增技、增效、增收”的技能创富体系,让劳动者实现由“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变。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省新增技能人才86.9万人,其中新增制造业技能人才30.9万人、数字技能人才21.9万人、养老育幼类技能人才8.3万人;16.1万名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分类目录。(《工人日报》3月21日)
笔者看来,这次的“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堪比惠及民生的“阳光工程”,有许多特点:规模大、人员多、时间长、涵盖门类广,尤其是聚焦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比如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经济以及养老服务技能人才、长期照护师等。这对广大农民工、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来讲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毋须讳言,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技能强基、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等行动,促进重点群体实现技能就业、高质量就业的今天,招用工供需突出的痛点、难点愈发凸显:一方面为技术岗位空缺招不到人而犯愁;另一方面因缺乏技能而上不了岗。由此,加快培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就业群体培训、“充电”不仅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亟待关注和解决的民生大事,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普惠民生,以技能促就业的多赢之举。
好政策贵在落实好,只有“落地生根”,才能“发芽结果”。“技能照亮前程”这项惠及民生的培训计划,要想真正见效达到实质性目标,还得注意抓好落实,抓好了落实才能有效惠及民生。
首先,对行业及用工企业来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助力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对传统低端制造业的提质、转型和升级,提供更多契合劳动者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需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其次,对求职劳动者个体而言,应切实摒弃那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择业心态,以理性务实的姿态拥抱新职业,提高新技能,适应就业市场。应当认识到产业变革正在影响着就业市场,变局大势所趋。过去是“一招鲜,吃遍天”,高薪难聘熟练技工。如今随着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数智科技发展竞争愈发加剧,“独门绝技”已显得落伍,不少企业都垂青于拥有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农民工、失业人员乃至就业困难群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择业心态尤其是职业培训也应与时俱进,多点开花,注重实用和实效,广泛涉猎,一专多能,让自己跟上技能培训的步伐,努力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劳动技能。
再次,相关部门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培训支持体系,不仅将政策送上门,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加强就业培训监测跟踪分析,分类细化政策措施,使就业培训支持体系既要配套完善、深入人心;更要供需双方无缝对接、精准有效。人社尤其是职校应加大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力度,完善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匹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行百里者半九十。打造培训平台,厚植人才高地,让更多新工匠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和“香饽饽”,以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让“阳光工程”真正惠及民生;既需要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观念,创新技能培训模式,完善劳企供需机制,注重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切忌流形式、走过场。更需要我们认识到位,措施得力,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政府、市场、企业、劳动者凝聚共识、协同发力,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积极构建“增技、增效、增收”的技能创富体系,形成“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强“磁场”和吸引力,让劳动者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过程中感受技能之美、劳动之美,增强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假以时日,借助“技能照亮前程”这束“微光”,必将助力更多人特别是农民工、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增强信心、以技赋能,在新行业、新职业中大显身手,一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