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自己复仇
复仇,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伦理学中,正义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也指一种道德评价,即公正。在汉语里,正义与公平、公道、正直、正当等相连。凡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自身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而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比如,追求生存是正义的,奢侈浪费是非正义的;为求生存的捕猎是正义的,但肆意屠杀则是非正义的。
下面,我们先看正义的复仇。
夏徵舒复仇。夏徵舒是夏姬的儿子。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因为嫁给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故称夏姬。夏御叔早死,夏姬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陈杞世家》载:陈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99),灵公与二子饮于夏氏。公戏二子曰:“徵舒似汝。”二子曰:“亦似公。”徵舒怒。灵公罢酒出,徵舒伏弩厩门射杀灵公。这陈灵公是陈国国君,论辈分,他跟夏徵舒是堂兄弟。此人十分荒淫,不仅跟自己的婶娘乱伦通奸,还和大夫孔宁、仪行父一同与夏姬通奸,甚至穿着夏姬的衣服在朝堂上炫耀嬉戏。大夫泄冶劝谏,陈灵公不听,并纵容孔宁、仪行父杀害泄冶。这天,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在司马夏徵舒家喝酒,酒兴正浓时,陈灵公跟孔宁、仪行父开玩笑:“夏徵舒长得像你俩。”二人反唇相讥:“他长得也像您。”这话正好让夏徵舒听见了,对他来说,这是奇耻大辱,岂能忍受,遂决心报复,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先在外面埋伏好,等陈灵公喝完酒出来,走到马棚门口那儿,他一箭射死了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吓跑了,逃到楚国,灵公太子午也逃往晋国。后来,夏徵舒自立为陈侯。
卫献公替人报仇与乐师的报复。报仇者,常用借刀杀人之法。《卫康叔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献公十三年,公令师曹教宫妾鼓琴,妾不善,曹笞之。妾以幸恶曹于公,公亦笞曹三百。”卫国国君献公有一个小妾,很受宠,此妾喜欢音乐,想学弹琴,卫献公就安排宫廷乐师曹教她。可她弹得很差,又不努力学,而乐师曹呢,偏是个极认真的,很生气,就拿鞭子打了她,以示惩戒。结果,这妾就记了乐师的仇,在献公面前说他的坏话,故意中伤他,献公不分青红皂白,也鞭笞乐师三百下。这是宫妾借献公之手报仇。
此事没完,还有下文。这乐师曹被责打三百鞭,心里委屈,想找机会报复。卫国有两个大臣,一个叫孙文子,一个叫宁惠子,很有权势。这天,卫献公说要请他们两人吃饭,二人很高兴,如期前往待命,结果,“日旰不召,而去射鸿于囿。二子从之,公不释射服与之言。二子怒,如宿。”等到天晚了,献公没有派人来召请他们,一问,原来他到园林射大雁去了。这是很失礼的行为,两人不高兴,却是忍下了,也跟着去园林。可是见了面,献公又不按礼仪行事,未脱射服就与他们谈话,两人非常生气,告辞走了。卫献公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是他讨厌孙文子。孙文子为人骄横,还在外交场合做出不合礼义的事。卫献公早就对他不满,想借机敲打一下他。可是,这边的乐师曹听到这些事情后,认为有机可乘,就借机在酒宴上演唱了《诗·小雅》中《巧言》篇的最后一章。他为什么要演唱此诗呢?“师曹又怒公之尝笞三百,乃歌之,欲以怒孙文子,报卫献公”,他痛恨献公曾笞打他三百下,演唱这章诗,是想激怒孙文子,以报复卫献公。那我们来看看这一章写的是什么: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翻译过来就是: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边。没有武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哪里见?诡计总有那么多,你的同伙剩几员?——这是一首政治讽谕诗,本是讥刺周王为谗言所惑,终于招致祸乱。但是孙文子听到后却是这样想的:国君让乐师演唱这首诗,是公开指责我,暴露他对内心对我的忌恨,我如果不先动手,恐怕要被杀掉。孙文子果然被激怒,于是先下手为强,赶跑献公,另立殇公为卫君。后来,卫献公在外逃亡十二年才返回卫国。这是乐师借大臣之手报仇。
公孙无知仇杀齐襄公。公孙无知是齐襄公的堂弟,他为什么要杀襄公呢?此事有些复杂,容我细说。据《齐太公世家》,这件事先有这样一个背景:“始为太子时,尝与无知斗,及立,绌无知秩服,无知怨。”这是说,襄公做太子时,曾与无知争斗,可能是打过架吧,襄公即位后,就降低了无知的俸禄、车马服饰的等级,无知心生怨恨。以前,襄公的父亲齐釐公任国君时,因为喜爱公孙无知,就把他的俸禄、车马、服饰等待遇提到跟太子一样的级别。现在齐襄公为了此前那点小恩怨,又把公孙无知的级别降下去了。两人从此结下仇怨。无知后来杀襄公,亦由此引起。
接下来,还有几件事,也是导致齐襄公死亡的原因。
第一件,齐襄公荒淫无道,他与异母妹文姜通奸乱伦。文姜还没出嫁时,二人就通奸;后来,文姜嫁给鲁桓公做了夫人,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夫人来到齐国,兄妹二人又通奸。“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鲁桓公发现此事后,怒责夫人,夫人不知悔改,还转身把桓怒责她的话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一听,心生歹念:“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他宴请鲁桓公,在席间把桓公灌醉,然后派大力士彭生把鲁桓公抱上车,到了车上,又打断桓公的肋骨并将其杀死。后来鲁国找齐国讨说法,齐襄公又杀死彭生向鲁国谢罪。这里,彭生受襄公之命杀鲁桓公,随后又被襄公杀死以灭口。
第二件,齐襄公欺骗大臣。公元前686年,襄公派大夫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去之前,君臣事先约定好了,“瓜时而往,及瓜而代”,七月瓜熟时前去,第二年瓜熟时派人去替换他们。两人驻守了一年,瓜熟时期已过,襄公却不派人来替换。有人替他们请求派人,襄公也不答应。
襄公醉杀鲁桓公,与鲁夫人通奸,还屡屡杀罚不当,多次欺侮大臣,既昏庸又荒淫,连称、管至父早就对他不满,遂与公孙无知联手,策划叛乱。
接下来就是报仇。先是,襄公生病。他的病是吓出来的。这年冬天,齐襄公到姑棼游玩,到沛丘打猎时,在林子里碰到一头野猪,侍从说它是“彭生”变的,襄公大怒,用箭射它,野猪竟像人一样站起来对着襄公号叫。襄公害怕,心中一慌,从车上摔下伤了脚,鞋子也掉了。你看,先是彭生的鬼魂来报仇。这种事,《史记》中写过不止一回。《吕大后本纪》载,吕太后害死戚姬和赵王如意后,有一天,她外出回来,半路上遇苍犬据掖:“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吕太后突然遇见像狗一样的怪物,猛一下撞到她的腋下,又忽然不见了。回到宫里,找人占卜,说是赵王如意作祟。吕太后有心病,这一吓,真就病了,过了三四个月,病重去世。这里,彭生冤死的鬼魂也来作祟了。其实,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事实上不会有这样的事。然而,襄公心里既有鬼又有愧,这一惊,没病也就吓出病来了。
“无知、连称、管至父等闻公伤,乃遂率其众袭宫。”无知、连称、管至父等人听说襄公受伤,觉得机会到了,立即带领徒众去攻击襄公宫。“或见人足于户闲,发视,乃襄公,遂弑之。”无知等人进去之后,好久都没找到襄公,后来有人见屋门下露着人脚,开门一看,门后正是襄公,于是杀了他。
公孙无知杀掉襄公后,自立为君。然而,第二年(前685)春天,“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齐君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而雍林有人跟无知有仇,那人趁机偷袭并杀死了他。这个袭杀他的人是谁?《史记》没说,《左传》里却有交代,说是齐国大夫雍廪。原来,公孙无知当初对雍廪很暴虐,雍廪因此怨恨他,遂趁机袭杀之。
正义的复仇就说到这里,下面看非正义的复仇。前面说过,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行为。在人类社会中,正当竞争,个人奋斗是正义的,相反,如果损人有余,利己不足,比如谋财害命,破坏规则等行为,则是非正义的。
李广报复杀亭尉。李广,西汉时期著名将领,英勇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据《李将军列传》载,事情是这样的:李广在家闲居时,常到南山打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个随从,去外面跟人饮酒。回来时要过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呵斥他们,不许他们夜间通行。李广的随从就前去办交涉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他们被扣留下来,在霸陵亭下过了一夜。就这么一个事,是仇吗?好像算不上,亭尉并非故意跟他过不去,项多就是酒后说话欠妥,处事不当罢了。可是李广不这样想,他认为亭尉是故意羞辱他,于是把它拔高到仇恨的地步,记在心里,伺机报复。机会很快来了,没过多久,匈奴入侵,天子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李广趁此机会将这个羞辱过自己的亭尉调入军中,结果人家一到就给杀了。
人性是复杂的。李广有身先士卒、体恤下属、临危不惧、善察敌情、射技超人等美德和品质,也有鲁莽冲动、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缺点。芝麻大的小事,他念念不忘,且必欲除之而后快,毫无大丈夫气量。而且,一旦掌了权,就立即公报私仇,作为太守,作为将军,这格局,也实在小了些。
这里顺便说说李广之子李敢为父报仇的事。《李将军列传》记载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有一年,六十多岁、尚未封侯的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他想这次机会难得,一心要当先锋以获战功,以便能够封侯。但大将军卫青受汉武帝指示(武帝说,李广年纪大,命又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就派他带兵绕道东路配合主力进攻,结果李广的部队途中迷失道路,不能与大军及时汇合,事后,大将军卫青派人找李广询问相关情况,好给天子上书报告军情。可是李广心有怨气没有回答。于是大将军又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就与匈奴作战,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我已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拔刀自刎。
他的死,与大将军卫青没有多少关系,因为,要求李广报告迷路情况,是大将军的职责所在,不是为难他,更谈不上迫害。但是李广之子李敢(接替李广任郎中令)却把父亲自杀这笔账记到卫青头上:
“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使他父亲饮恨而死,因此击伤了卫青。卫青倒是没有怎样,他把此事瞒住,没有声张,但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不干。有一天,李敢随从皇上到甘泉宫打猎,霍去病借机把李敢射死了。霍去病当时正在显贵并且受宠,武帝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父亲李广没能封侯,原因很多,其自身也有很大责任,此次与匈奴作战,李广没能充当前锋,也不全怪卫青。李敢把卫青视为仇人,并进行报复,可算是意气用事,结果“报仇”不成,自己反倒丢了性命。可以说,是错误的仇恨害死了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