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刺客与烈女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80次    字数:3054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38936篇, 月稿:46

  陈礼贤

  读史劄记23

  厚厚一部《史记》(52万字),一共写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女性人物,仅是提到的就有四百人左右,而记述其事迹的也有172人(张苏榕《<史记>女性人物讲读》)。这172人中,重情重义、刚烈勇敢的女杰,数来数去,不过五六人而已,其中一个,就是《刺客列传》里的聂荣,即刺客聂政的姐姐。聂荣不是刺客,但她的勇敢与刚烈可与刺客媲美,她的死,十分壮烈,值得我们注意。

  她的死,有一个背景,据《刺客列传》,是这样的:严仲子,春秋时期韩国大夫,与韩相侠累同朝为官;两人有隙,严仲子害怕被侠累杀害,逃离韩国,游历各地,四处访求可以替他报仇的人。后来在齐国找到聂政,希望他能为自己报仇。聂政因为老母健在,姐姐尚未出嫁,拒绝。等到母亲去世,服丧完毕,聂政为报答严仲子,只身前去刺杀侠累。事成,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的身份而连累姐姐,他自毁面容(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壮烈死去。

  对聂政自毁面容一节,明代学者凌稚隆这样评议:聂政一刺客之流,然知爱亲敬姊,始辞仲子者,以老母在也,继从仲子者,以老母亡也,终皮面决眼者,虑祸及姊也。

  聂政临死之时虑事尚如此周详,可见他对亲人的爱重之情。太史公这样写,是要告诉我们,聂政不是一个莽夫,他重情重义,还心思细腻。

  但史公的本意不止于此,他是想以此引出聂政之姊聂荣,写她为传扬贤弟之名而慷慨赴死的故事。先是,韩国暴露聂政之尸于市,并悬赏千金以求识之者。聂荣听到消息后,不畏斧钺之诛,千里赴韩认尸,“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她到韩国的都城,在街市上见到那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轵深井里的聂政啊。”)旁人劝她避祸,她说:“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踪),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意思是,有志之士本来应为知己者而死,如今因为我还在的缘故,他自残毁形来断绝线索,以免连累家人,那么这种情况下我怎么还能畏惧杀身之祸,而埋没了我贤弟的声名!在别人避之唯恐不及之时,她却要挺身而出。她这么一说,“大惊韩市人”,街市上的人非常吃惊--惊她在朝廷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时,还敢前来认尸。

  作为读者,我也很吃惊。一惊她有如此见识,压过好多男子汉大丈夫--什么见识呢?她想的是:弟弟聂政的行为是那样高贵,他一旦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就必定舍身赴死,以世间最为勇猛的方式兑现自己的承诺;现在他做到了,而我这个当姐姐的,如果因为怕死不出面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没人知道聂政是谁了,也没人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更没人知道他高贵的品行了,一句话,他的英名就要埋没了。我现在挺身而出,虽然韩国人会杀了我,但世人就会知道聂政的英名和感人的故事了,并将流芳后世,传之久远。二惊她为了传扬贤弟忠义的美名而慷慨赴死的勇敢。原文是:“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呜咽)悲哀而死政之旁。”聂政之死已是十分惨烈了,其姊聂荣,一个女子,竟也死得如此勇壮刚烈。“大呼天者三”,呜咽悲哀,这种极具女性特征的死法,引起读者极大的悲哀和同情。她的勇敢,不下于其弟聂政,也不比其他勇猛的刺客差,难怪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这里,一直站在背后的作者司马迁也忍不住了,他借众人之口赞颂聂荣,“不只是聂政贤能啊,他姐姐也是刚烈的女子”。《刺客列传》写豫让的故事,结束时有一句话:“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流涕。”说豫让的行为惊动了整个赵国,影响很大。这里写聂荣死得如此惨烈,就不只是惊动韩国一国了,还惊动了周边的晋、楚、齐、卫等国,影响范围更大,反响更为强烈。这是说,聂荣的名声和事迹产生的影响,都超过豫让了。

  一个平时看不起眼的普通女子,此时表现得如此刚烈,的确了不起,令人惊异,也令人感佩。所谓“烈女”,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她在对方悬赏千金以求辨认死者的艰难处境下,笃守做人的标准,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样高尚的节操,不说女子,就是男人,世间也少有。

  聂荣之刚烈,与她的性格有关。她死之后,人们评论她的行为时这样说:“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意思是,假设,聂政事先知道姐姐的性格如此刚强勇敢,不把死亡当回事,越过千里险阻来到韩国,为彰显他的英名而舍身赴死,那么,聂政也不会对严仲子以身相许了。

  注意“其姊无濡忍之志”一句。《史记索隐》说:“濡,润也。人性润湿,则能含忍;若勇躁,则必轻死也。”聂荣的性格中有“勇躁”的一面,“勇”,有胆量,敢作敢当,她是确乎如此的;“躁”,性急,急躁,这是烈女的特质,如果她像淑女那样安静,哪能做得出这样刚烈的事。如果没有“勇躁”之性,她也不会慷慨赴死。

  她的死也是烈女式的死。聂政是刺客,他是舍身相报,自刺而死,死得悲惨。聂荣是烈女,性情刚烈,她为自己的亲人而死,她因自身用情太过深切、太过强烈而死,她死在自己悲情之下,她因“心死”而死。她死得悲壮。

  太史公写聂荣,并没有把她当作聂政的附庸来对待,他让姐弟二人处于平等的地位,二人的言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们相互造就,相互成全。如果不是聂政,就不会有聂荣的故事;如果不是聂荣,我们就不知道聂政之所以是聂政了。

  补记:

  传中有一段话,写聂政自毁面容:“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这段话,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在姐姐聂荣看来,弟弟之所以自毁面容,是不想被人认出,进而牵连到她。这是弟弟对她的保护。在她眼里,弟弟是刺客,重然诺,但他同样重亲情,他既要舍身报恩,又要保护姐姐,最后只能在刺杀成功之后自我毁伤,隐藏身份。而作为姐姐的聂荣,为了彰显弟弟的英名,偏又不怕受牵连,不怕被诛杀,她怀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到现场指认聂政,希望他的英雄之名传扬天下。她为此而慷慨赴死得壮烈行为,既为弟弟扬了名,也体现了“烈女”重感情、讲仁义的特质,也使她自己扬名后世,流芳千古。她的人生价值,在这一刻最大程度地彰显出来。

  我每每读到这里,感到分外悲壮。因为,姐弟二人的行为本身就很悲壮,他们的故事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再则,他们的行为,既是彼此理解爱护的,但同时,又是互相违背的,特别是这后一点,事情发展的结果,与聂政的初衷完全相反(他不想牵连姐姐,姐姐却大老远跑来认他;他想让姐姐好好活着,姐姐却为他而死),这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悲情氛围。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还有另一种理解。有人认为,聂政之所以要“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目的是保护严仲子。明代文学家钟惺说:“聂政报严仲子不在刺一侠累,在一段善后之虑,不以刺累之故祸及仲子,是为难耳。政自刑以绝从(踪),其意故在此。”日本学者中井积德说:“政之自刑,以护仲子也。姊已误认矣,又显仲子之踪,是大失政之意。”

  在我看来,聂政的本意,当是二者兼顾,既保护姐姐聂荣,也保护严仲子。试想,他既为严仲子报了仇,如果又故意暴露踪迹,让人知道是严仲子在幕后策划,这不是遗祸于人么?他不会这么干。

  但是,有人疑问:文章后面只写了聂荣,没有再写严仲子,这不是表明,聂政的本意只是保护姐姐,无关严仲子么?其实,文章后面没有再提严仲子,也好理解,因为,下面集中笔力要写的,是聂荣为弟扬名而死的故事,这倒是与严仲子无关的,自然没有必要再提他了。

  说聂政二者兼顾,保护姐姐,也保护严仲子,既符合情理,也符合聂政作为刺客的处事之道。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烈女刺客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