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一场在记忆与梦境之间的缓缓行走——评何晓霞《藏在大山深处的畲族村》

作者:海平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384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一切都像梦,却又不是梦。

  那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温柔状态: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消融,记忆与感知悄然重叠,一层又一层时间的薄纱在语言的指尖轻轻掀起。何晓霞的《藏在大山深处的畲族村》,正是这样一篇文字——抽象而朦胧,超现实而亲切,意识流般流动却又落脚于泥土与果香,柔软得仿佛是一抹初春的山风,细腻得仿佛是溪流中打转的小鱼,清香、清新、清爽、甜美、优雅……不论哪一个词,都不足以独自概括它的全部,但每一个词,又都似乎在它的深处悄然绽放。

  一、梦起山中,云在脚下

  开篇数段,已足够令人晕眩——不是头脑的眩,而是灵魂的沉醉。那是种似曾相识的美:淡黄与青绿交融的山岚,如同油画般展开在眼前,带着透明感的空气从文字里漫出,仿佛也真的飘来了一阵果香。这样的果香不是梨花的孤寂,也不是蔷薇的娇艳,而是那种混合着阳光与微风的山野味道——带着果肉温热的清甜,带着泥土潮湿的柔软,如同儿时午睡醒来后,厨房传来切开新鲜荔枝的声音。

  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写实”,而是一种极为高明的“写神”——作者并没有给出景物的具体排列,而是调动气味、声音、温度、色彩这些难以言说的细节,在感官的边缘触碰灵魂。我们并不是“看到”一个畲族村,而是“走进”了一个轻盈朦胧的梦,一处被果树和溪流编织成的童话幻境。

  这个梦里,没有人被遗忘。每一个细节,都是情感的呼吸。

  二、随意的铺展:静水深流中的温度

  何晓霞的语言,极具意识流色彩,但与乔伊斯、伍尔夫等西方意识流的跳跃不同,她的文字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山涧水——没有明确的分段逻辑,也不强求线性结构,而是任由记忆与感知,在水面上泛起涟漪。这种写法,没有刻意的技巧展示,却反而更见深情。

  比如那位在宗祠前打盹的阿婆、那间窗明几净却空无声响的房间、那张龙凤图案的棉被……这些场景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逻辑,但在意识流的铺展中,它们自然而然地彼此牵引,组成了一种温柔而深远的氛围。作者并不是在描写一个村落的历史,而是在缓缓触摸那个历史如何流淌进她的记忆之中,又如何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

  这种写法是极难把控的。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无谓的散漫,甚至变成冗长的絮语。但何晓霞做到了收放得当,她的意识流有节奏、有深度、有情感的流向。这是经过生命打磨后的流动,是柔软中的坚韧。

  三、超现实的缝隙:记忆中的“盘瓠王”

  “盘瓠王墓”一段,是整篇文章中最具超现实感的部分。作者笔下的盘瓠,不再是历史或神话的符号,而成为某种深藏在文化基因中的“图腾记忆”——那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源泉,是精神的原乡。

  墓前的香火,土堆上的碑牌,似乎并不神圣,也不威严,甚至有些微微滑稽。但恰恰是这种质朴的、不加雕饰的信仰,才最动人。它不是神话的远观,而是生活的共鸣。

  在这座不起眼的墓前,我们看见的是畲族人对祖先的敬仰,也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而在作者的笔下,这种认同又被轻轻提炼、虚化,变成某种与梦境、时间、宇宙相通的“象征之核”。盘瓠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存在的原型,一种温柔而固执的坚持:在消逝中守护,在寂静中歌唱。

  这是何其诗意的表达。她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有清风拂面般的感知。信仰,民族,祖先,这些沉重的大词,在她笔下变得温柔、优雅、近乎透明,就像山中弥漫的花香一样,沁入人心,而又不留痕迹。

  四、果香、溪水与村民:现实的幻境化

  这篇文章最打动人的地方,或许还是那些平凡村民的生活描写。

  那个在溪边卖土特产的阿姨,57岁,黝黑的皮肤、微弓的背、眼中闪光的骄傲——她不是“文学人物”,却胜似文学人物。她是整篇文章最真实的存在,却又是最梦幻的化身。她既是作者记忆中的一个具象个体,也是那个村落、那个文化、那段生命体验的象征化凝结。

  她是现实,也是梦境。她的存在让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庄,既不成为“田园牧歌”的廉价修辞,也没有沦为“苦难叙述”的悲情模版。她是这个散文最深层的注脚:清苦可以是高贵,劳作可以是美学,生活可以是信仰。

  而她所代表的村民们,种荔枝、养鸡、采药、卖货,用手掌与泥土之间的热度,把大山活成一首无声的诗。他们并不需要被谁记住,但他们值得被谁记住。

  五、语言的花瓣:轻盈之中见筋骨

  如果非要用一个比喻形容何晓霞的文字,我愿意说:她写下的每一个句子,都是一枚带露的花瓣。清香、透明、柔软,却在近看时,能见筋络分明。

  她用“水墨画”的意象串联全篇,那石桥、那溪水、那榕树,都像是宣纸上的落笔,寥寥几笔,却气韵生动。尤其是那些夹杂着个人回忆的段落——儿时家乡的桥、嫁到浙江的好友、江西南康的木匠……这些回忆不是“点缀”,而是意识流之“支流”,是梦境对现实的温柔回馈。

  而她对节奏的把控,也异常精妙。没有明显的段落划分,却在情感节律上实现了从“外部景色”到“民族文化”再到“个体生活”的渐进式推进。就像一场山中行走,起于山脚,终于心灵。

  六、在这场缓缓流动的香气中,我们遇见了人间

  《藏在大山深处的畲族村》,不止是一次旅行的记录,不止是一段民族的讲述,它更像是一场“温柔革命”——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视觉过度消费的时代,它悄悄地,让我们慢下来,闭上眼睛,去闻那一缕缕的果香,看那一条条流动的溪水,听那一声声心底的回响。

  它不喧哗,却有力量;不刻意,却动人心;不高声宣讲,却在轻语中,慢慢拂去我们心中的尘埃。

  最后,我想借用文中那句无意间流露的心声来作结:“这不就是很多人所向往的桃花源吗?” 是的,这是桃花源。但它不是陶渊明笔下的隐喻之地,不是乌托邦,而是真正存在于大山深处,被一位心灵细腻的书写者,用五千个字的温柔,唤醒了我们关于生活、关于民族、关于信仰的那一部分最真实也最柔软的记忆。

  在那里,我们不是游客,而是归人。

  2025-05-14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5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