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王树民:面子之说

作者:菜根   发表于:
浏览:36次    字数:2576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8篇, 月稿:8

  你不给人面子,别人也不会给你面子。这种面子意识十分顽固地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现实生活中,爱面子、要面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它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面子,古来有之。通俗地讲,即是脸面。诸如脸谱、面具、情面等,皆属于此。人们常说的掉面子,就是指所戴的面具挂不住而掉了下来。面子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道德能力的一种认可,可分为道德面子和社会面子两个层面。

  还有一种说法:面子就是表面的虚荣。有本事的人都不在乎面子,没有本事的人都在乎面子。要面子的人都活得没有脸,不要面子的人都活得有头有脸。这种说辞虽有失偏颇,但不无道理。

  面子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张鷟的《游仙窟》,“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翻译过来就是说,熠熠生辉的面貌,怕被时光给弹穿。

  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定义“面子”?对于什么样的人?站在何种角度?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得出不同的诠释和结论。有人说爱面子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有人讲如果一味地要面子,将会唯唯诺诺,畏手畏脚,一事无成。还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人若是不要了脸面,就会背离正常的道德范畴,做出损人利己之事,沦落到遭人不齿的地步。

  腼腆,我天生的性格。不知何种因素?打从我记事起,就性格内向,不善言语,遇事总好脸红害羞,尤其是人多的公共场合,更是有点恐惧感。说话唯唯诺诺,做事小心翼翼,生怕惹出什么事端来。

  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年学校生活中,我基本上一直是比较听话、且学习认真用功的好学生,经常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和偏爱。文革初期,刚满12岁的我,由于年岁小不能参加“红卫兵”,就被校长钦点为全学区有数的几个“红小兵”。但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腼腆。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性格严重地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记得十八岁到了部队,还是没有多少变化。见人脸红,说话胆怯,孤僻独处成了我的主要特点。新兵连训练结束,被分配到警通连警卫班工作,整天和首长们相处交往的环境,更加重了我这种性格的固有化。如果没有老兵带领,自己不敢进首长门,不敢和首长正面对话。这种状况让我吃了亏、挨了批。一次,有位首长参加的班务会上,每个人轮流发言后,首长给我们讲了话,其中侧重不点名地批评道:“有个别新同志,小资产阶级爱面子思想非常严重,缺乏小伙子年轻气盛的精神。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怎么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啊!此情况一定要改,要加强锻炼,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听着他的话,我由开始昂头正坐变成了脸红发烧、头低浸汗,无地自容。因为心里明白,这个批评即是针对我的。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决心要改变自己。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平常与战友们交流;不管是大会小会,还是外出执行任务,都硬逼着自己多说话,敢说话。尽管在说话时憋得脸红脖子粗,极其不自然,仍坚持不懈。几个月后,终于有了实质性改变。虽然与其他人相比,还有些差距,可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加上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锻练,我基本上与首长所说的“小资产阶级爱面子思想”做了了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实的感受,深深地认识到以下这样的道理。

  爱面子,必然会要面子、争面子,所以,努力做好该做的一切,也就成为了自然。掉面子,主要是自身原因,而导致该做好的工作没有做好,该办好的事办砸了,让面子上下不来而耿耿于怀。如若想到自己所要的面子,就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严谨可行的措施,付出一定的心血,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决不可以为了单纯的面子和满足虚荣的心理,去用不正当的手段捞取一时的利益。否则,最终会被面子工程而弄得彻底没有了面子。

  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世间稀。人要脸,树要皮,有脸有皮是正理。正常的、必要的面子一定要有。现实生活中,不乏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脸面的人和事。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六亲不认,阳奉阴违,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竭尽浑身之能事,什么脸面?什么道德?全然不顾,俨然成了一种脱离人性的兽行。这种种丑恶现象,严重摧毁了人们的三观价值基础,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后患无穷。当然,另一种过度顾及面子的倾向也大有人在。为了面子,忍气吞声,违心说话办事,放弃应该坚持的做人原则;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明知无力而为,硬要难为自己。“明面上光采照人,背地里以泪洗面”,活得实在是太苦太累;还有的为了面子,任由歪风邪气疯长,旁观违法乱纪横行,间接地成为社会安定发展的障碍和罪人。

  一言而敝之:恰到好处的爱面子,会得到一定的利益;理性正当的要面子,要来的无疑是受人尊敬的眼光尊严。切不可“死要面子活受罪”,更不能为了面子而误了卿卿性命。

  由此,我想到了历史上最典型的明朝未帝“明思宗”,因为死要面子,最终面子没要到,却要了自己性命的惨痛故事。在其接手大明社稷的时候,明朝已是气息奄奄,满目疮痍。外有满清的虎视,内有李自成的起义,而且连年旱涝不断。如若他能够审时度势,放下身段,明朝也不会那么快就气绝灭亡,自己也不可能自缢而死。明思宗是一位十分刚愎自用且心思敏感之人,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未打进京城之时,思宗早生南迁建都南京之意,但其寡嫂以南迁是对祖宗社稷不敬,会被后人耻笑为由加以反对,非常好面子的明思宗只好作罢。到了宗祯十七年,局势越来越恶劣,属下重臣李明睿为了顾及思宗的面子,将劝其南逃避祸说成是南巡视察。结果又受到大多数大臣们的异议,言称“天子是圣贤之君,圣君守京师,君主死社稷,圣君在此情势之下万不可逃离。”这下把死要面子的思宗彻底架到了火上。心意南迁,又抹不开颜面,不想落个南逃的名声,故反复再三,最终放弃了南迁计划。是年四月二十五日,李自成攻进北京,思宗知大势已去,破指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千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最后在京师煤山自缢而亡,成了历史上第一位上吊而死的皇帝,也成为了千古笑谈。

  纵观当今,又有多少位高权重者,因顾及自己和亲朋好友颜面而铤而走险,大肆受贿敛财,于党纪国法而不顾,知法犯法,不守规矩,最终都落了个丢官下獄,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正是:爱面子,要爱得有面子;要面子,要要得够面子。做人,面子很重要;做事,不能只顾面子。面子,是把“双刃剑”,可成人之美,亦能伤人之深。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短篇小说

查看更多短篇小说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