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我很荣幸地遇到一个让我十分尊敬的老大哥,他就是吉林日报社摄影部的摄影记者张安能。他是一位军人出身的摄影记者,他的老家在四川泸州,那里是泸州老窖的产地,也是他心中永远的故乡。我是在通榆县委宣传部工作时认识张安能的,从第一次见面开始,他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安能个头不高,却长得十分结实,浓眉大眼,皮肤白净,看起来敦实可靠。初次见到他,只见他背着一个有些陈旧却被收拾得干净整洁的摄影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毅与沉稳,那是军人特有的气质。军人特有的气质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第一次和他一起采访,是去通榆县耀东乡的一个村庄,采访当地的造林大户顾焕生。当时正值严冬,顾焕生住在林地的窝棚里,条件极其艰苦。我们跟着他一起住进了那个简陋的窝棚,寒风从四面八方灌进来,冻得人瑟瑟发抖。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张安能半夜出去解手,被冻得浑身发抖,但他没有丝毫抱怨。顾焕生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省城的记者竟能吃这么大的苦来采访他。看到张安能如此敬业,顾焕生感动不已,而我更是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
还有一次,我陪着张大哥去武装部的造林绿化点——洮南呼力吐蒙古族乡采访。当时正值春季,春寒料峭,寒风凛冽。我们住在帐篷里,和官兵们一起生活。张大哥显得异常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军营。他和官兵们打成一片,记录下他们辛勤劳动、绿化荒漠的每一个瞬间。他的镜头下,那些平凡的官兵们变得格外高大,他们的奉献精神也通过张大哥的镜头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每年的四月,包拉温都的万亩天然杏树林盛开,漫山遍野的杏花如云似霞,美不胜收。张大哥总是如期而至,用他的镜头捕捉这美丽的瞬间。他还拍摄了安玉婷家庭演唱会、蒙古族艺人梁海清、张树森报吧以及向海捕鱼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他的镜头下,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近几百幅图片新闻在《吉林日报》上发表。张大哥也因此成为通榆人熟知的著名记者,他的名字和作品深深地印在了通榆人民的心中。
后来和他接触多了,我越发了解到他对摄影的热爱和执着。张安能大哥对待每一次拍摄任务都无比认真,无论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还是平凡百姓的生活琐事,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最有价值的瞬间。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同去拍摄一场乡村文化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张大哥在人群中穿梭自如,他的目光像雷达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彩的画面。为了拍到一个孩子们纯真笑脸的特写,他甚至半蹲在地上,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全然不顾周围的嘈杂和拥挤。
他还常常跟我讲起他的故乡四川泸州,那里的山水人情、老窖酒香,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尽管在吉林工作多年,但故乡的记忆始终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说,故乡的土地赋予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跟随张大哥采访的那些日子,我不仅学会了摄影技术和摄影技巧,更领悟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总是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次采访,无论是面对普通的农民,还是基层的官兵,他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从不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而夸大事实,也不为了迎合某些利益而歪曲真相。他的镜头下,只有真实、善良和美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摄影记者的责任和担当,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张大哥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泸州。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偶尔还会通电话。每次听到他的声音,我都会想起那些和他一起采访的日子,想起他那敦实的身影和专注的眼神。如今,我也已经退休了,但那段和张大哥一起工作的经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在张大哥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摄影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用镜头见证历史,用照片传递情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摄影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摄影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一颗温暖而敏锐的心。他的人格人品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用他的镜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位摄影记者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