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孟大雁在看了作家朱湘山新作《风起云端》后,写了一篇《丰沛之后的凝聚》的读后感。看后感触颇深。
《丰沛之后的凝聚》之标题,引人注目,温文尔雅,不落俗套,发人深思。象一股清流,荡涤心灵。
我一气读完此文,然后长出了一口气。接着,迫不及待地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本想就此作罢,但细想总感到有些缺憾。于是也即兴感慨一番,与同仁交流、共享。
读后感一般是有感而发,文章较短,写这么长的不多。足见孟大雁对文友朱湘山这部新作,是多么的用心、用情、有义。
孟大雁这个读后感,思路清晰,内涵丰富,行云流水,收放自如。且涉猎门类甚多,足见学识之渊博,功底之深厚。
它象一首抒情的诗,精心雕琢,妙语连珠,让人心旷神怡,茅塞顿开;它象一幅写意的画,巧夺天工,美妙天成,让你浮想联翩,欲罢不能。
我很少被人带节奏,这次却被这个读后感带了节奏,情不自禁的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所左右。因为与孟大雁的特殊关系,我知道他不少童年的奇闻趣事,原以为非常熟悉他、了解他,但是我错了。从文中,我看到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有抱负的孟大雁;一个是使我又有些读不懂、看不透的孟大雁。
任何事情都不是空穴来风,孟大雁的感悟也决非心血来潮和随性的有感而发,而是有缘由,有因果,有故事的。
孟大雁之所以写这个读后感,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因为他与作者朱湘山是朋友、是同好、是文人、是作家。对文友的得意之作、丰硕成果,赞美捧场,似在情理之中。
孟大雁也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在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作者以身犯险,又一次赴藏创作的复杂矛盾心境,他写道:“我不禁一愣,你70多了呀,老哥!”接着连用了“三个排比句:“ 你知道高寒缺氧吗?你知道心肺功能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大功率振动后所带来的不可逆的改变吗,你知道连民航飞行员到达拉萨后都不许在那里过夜的严格规定吗?”俨然是不同意、不想让文友去冒险。从内心爱文友、疼文友。但接着话锋一转:“看着他已见岁月折痕的脸上,洋溢着的那种幸福的憧憬与坚定的神情,我赶紧说,你上去后,我让人请你吃饭!”显然又赞成他上去,急不可待地想分享文友以心和激情换来的新的创作成果。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话虽幽默风趣,但字字诛心,让自己、让他人,均陷入两难境地,不好决断取舍。跌宕起伏、悬念横生、扣人心弦的描述,入情入理,引人入胜,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同志谊、文友情那么简单、那么直白吗?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孟大雁的读后感,另有玄机,别有洞天。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两人心中都隐藏着浓浓的——西藏情节。那是来自远山的呼唤,那是祖国母亲的重托。同样的历程,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心结,使孟大雁一头扎进了作者的书中,被带了节奏,身不由己的跟着作者的步伐、节拍,去畅想,去云游,去品味,去享受。就象一匹脱缰的战马在原野上驰骋,就象一只展翅的雄鹰在蓝天上翱翔。此时此刻,书作者也已经不再是独闯秘境的孤勇者,而是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同路人。两位作家的一唱一和,真可谓相得益彰,珠联合璧。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孟大雁真能藏,明明自己也是践行者,曾多次涉险秘境之地,去撰文,去拍片,而且硕果累累,但在文中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很少提及自己的藏区之行。通篇都是对文友情怀的感悟、文笔的赞誉。据我所知,西藏电视台在西藏卫视特别节目《老西藏》中,专门对原中央电视台总后记者站站长孟大雁所拍的《魂系天路》进行了电视专访。孟大雁在节目中动情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了拍摄《魂系天路》中的许多感人故事和动人场景,真可谓感天动地、催人泪下。(注:可以在百度上搜:西藏电视台对孟大雁的专访视频)
所以,孟大雁的感想,既是对朱老师作品的完美注释,又是自己品味人生的心理感悟和升华。如果没有互相欣赏和理解,如果没有共同志趣和爱好,如果没有相同的价值观或境遇,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和理解,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或奇遇,两个人如何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呢?如何能产生共振、共鸣,擦出炙热喷溅的火花呢?怎么会如此惺惺相惜,如此感同身受呢?
如果说多次进藏住藏,不畏艰险,呕心沥血,记录戍边将士感天动地的壮举,催人泪下的悲歌,弘扬他们勇于献身的精神,是一个总后记者站站长的职责所在、份内工作的话。那么和几个战友一道,扛着摄象器材,挑战高反,不辞辛劳,负重前行,记录西藏的秀丽山川、人文古迹、宗教信仰、历史沿革,对西藏大地那种炙热的爱恋、难舍难分的情愫,则是另一种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给人以“临行喝妈一碗酒 , 壮志未酬志不休”的感觉。他完全是自发的、自觉的、情不自禁的,也应该是另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壮举吧?
在这里,我要披露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前几年,孟大雁不幸患上了一种叫“呃逆”的怪病住进了医院。由于呃逆不止,吞咽困难,不能发声,彻夜难眠,进食只有靠管子鼻饲。几个月下来,这个一米八几的壮汉,一下瘦了几十斤,严重脱型,就像火柴人。他默默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煎熬和病痛,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很少发声,不想让战友同事为他担心。但是,使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住院治疗期间,他心心念念想做的一件事,竟然是在西藏未完成的一部片子。他眼含泪水、气喘吁吁、一字一字的艰难说道:他们都在等着我,如果不能把这部片子做完,我将抱憾终身。顽疾继续摧残着他的身心,医院告知,我们已经尽力了。无奈,带着苦苦折磨他几个月的鼻饲管子出院了。也许是冥冥之中神奇的力量,也许是他强大的心理素质,也许是神圣使命的召唤。他继续寻医问药,加强锻炼,身体竟一步步康复了。他迫不及待地全身心投入创作,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完成了歌颂赞美西藏的又一新作。
去年,孟大雁邀我们到海口家中相聚,我们有幸欣赏了由他导演和撰文的多部片子,其中就有记录西藏林芝的新片。真可谓先睹为快,大饱眼福,感慨良多。这部片子气势磅礴,引人入胜。迷人的景观,经典的用语,煽情的解说,带我们尽情畅游了大美中华的秘境之地,我们感化了,我们被陶醉了。如果说孟大雁的以往的部分作品是力作、是杰作的话,那么以命相搏、以健康为代价所创作的作品,则应为啼血之作。在此,真心期盼孟大雁这部西藏新作尽快面世,也好再睹真容,细细品味。
孟大雁在文章最后说,我在想,我今天整的这摊“烂泥”,是不是真能涂上朱湘山《风起云端》的这堵辉煌的墙上?他以自嘲、谦卑的口味结尾,完美收官,令人回味无穷、陶醉其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14岁入伍的懵懂少年,到总后记者站站长;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到自学成才成为高级编辑,退休至今耕耘不止,还带着几个研究生。没有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大熔炉的培育锻造,不经过摔打锤炼,不经过日积月累的修为和沉淀,哪有今天的厚积薄发?
我要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热切期待朱湘山老师的西藏新作问鼎,期待大雁再发感慨。到时候,剑走偏锋,双剑合璧,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