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快乐少,只因未读苏东坡。”曾几何时,这句话在手机微信群及微信朋友圈,流传十分广泛。
说起苏东坡,可算家喻户晓的人物。要论这位北宋文坛领袖,天才与伟大都不足以形容。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代表天下人,说出了对这个四川人最为真切的感受: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大江东去,风流千古。历史长河中,他的身影并没有被时光湮没,相反历久弥新。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一首豪放词,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练快乐秘诀……今天我们重读苏东坡,仍然可求教于他。他的一生,对当代人的生活态度,对每个人精神修养都有启迪与借鉴。我想,人们对他的喜爱和敬意,至少可以从始于才华,陷于人品,终于人生境界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因为苏东坡诗词入心,他才情卓越。
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代表,学识修养贯穿儒释道,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擅长,自成一家,并达到了当时的最高造诣,堪称古代知识分子“天花板”。
年少扬名京城,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创作生涯维持四十余年,他是一个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家。六十多年岁月中,留下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在重文轻武的朝代,他助力北宋成为中国文化高峰。那个时代的艺术审美,至今也产生着深远影响。如此成就,后世仰之弥高。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东坡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有所不满时因感而发,都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吟咏出的许多诗词句子,自然流畅,直击人心。
即使因诗获罪,因言被贬,该当戒诗禁言时,依旧“若还兴也,但有笺云”,喷薄而出的诗意挡也挡不住,劝也劝不了。
写作刻进了他的骨子,几乎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表现,挥动如椽之笔如儿戏一般。如同日记一般作诗填词,写尺牍、题跋、游记,甚至像杂记一样写奏议写表章。他之写作行云流水,除自得其乐,别无理由:出游寻春写诗,夜宿宴饮写诗,营建新居写诗,贺人生子写诗,闻人买妾也写诗,好友罢官归乡写诗,被人陷害下狱同样写诗……
文如其人,苏东坡用最擅长的文字表达,把生命当中微小的感动记录下来,让人读之心头如暴雨洗尘。文字长长短短,我们有些字从未读过,有些字读过没读明白,有些字背后还有字。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
所以,从他的笔端,仿佛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我们在“十年生死两茫茫”里看见了一种失去的遗憾,一种深沉的爱,在“寂寞沙洲冷”里看见了无人诉说的孤独,在“不妨长作岭南人”里看见了对美食的喜悦,在《寒食帖》里看见了生命沉底的哀伤,在《赤壁赋》里看见了辽阔与哲思,在《定风波》里看见了旷达和超脱。
央视记录片《苏东坡》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与他相遇。”
此言不假,因为许许多多人都可以随口道出一二则与东坡相关的轶闻趣事,或者是几句他的诗词句章。
比如“天涯何处无芳草”“春宵一刻值千金”,比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诗酒趁年华”“此心安处是吾乡”,比如“成事在理不在势”等等,不胜枚举。
苏东坡的作品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所有主题,是养育我们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
“脱口而出”“胸有成竹”“河东狮吼”“出人头地”“大智若愚”“水落石出”“如泣如诉”等众多成语,也全都因他才有。于是,人们才会在不同境遇中与他相遇相知,心心相应,引发强烈的共鸣;于是,人们才一点都没觉得他离得很远,你生活中的豪迈、挣扎、洒脱、孤独、失败、相思、柔情,他都经历过。这些滋味同样从他诗词作品里长出来,所以我们才感觉他可近可亲,仿佛我就是他,他就是我。
我们喜欢读他的诗文,同样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皆从真纯的肺腑流出。
他永不过时,是一个说不透的话题,而现在,我们只有从他的诗词、妙文中去慢慢研读,慢慢品味了。
中国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可直到现在,苏东坡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很少有人像他在众多领域,全面展示自己卓越的才华,包括李白、杜甫、欧阳修、司马光及程朱理学主要人物等。但凡他涉足的文艺领域,皆为领军人物。论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才。
散文成就上,与业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视为宋代成就最大的散文家之一;诗歌最高成就方面,与黄庭坚并称北宋“苏黄”;作为豪放派词开创和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被尊为“四家”之首;绘画方面,是竹石的顶级画手,又是最早提出“士人画”,也即后来“文人画”这一重要概念的文艺批评家。2018年,在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中,他的《枯木怪石图》以约合人民币4.1亿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成交价最高记录。
在文化众星璀璨的长河里,苏东坡是一个珍贵案例,学术、道德、政治完美融合于一身,体现着宋代典型的文化精神,闪耀着中国文人最伟大的光芒。
他的身上,有辅君治国的政治抱负,有从政为民的实干思想,有坦荡独立的文人品格,有乐观豁达的胸怀心性。他是中国人的文化骄傲,更是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英雄。
相较于屈原、陶渊明和唐代的李杜,苏东坡政治上走得更远更深,从政更有作为。他以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成绩差遣凤翔府签判,相当于地级市常务副市长。那年刚满二十四周岁。后来,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多任地方长官,直至朝廷兵部礼部尚书及翰林学士高位。
即便因“乌台诗案”被谪到偏远的黄州,这位神宗皇帝还是喜爱他广博深厚的学识与文学才情。曾问满朝文武,哪位古人能和苏子瞻有一拼?有臣答李白可以。神宗立马怼回去,“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心中老大不乐意。
北宋是中国文学最辉煌的年代,苏东坡能够成为其中的翘楚,足见其个人能力与魅力。
跟很多单打独斗的文人不同,他以高尚的道德感召与人格魅力,卓越的文学和艺术创造力,让身边凝聚起那个时代文坛许多数一数二的名士。东坡是当之无愧的士林领袖。受他培养、奖掖和荐拔的“苏门六君子”“后苏门四学士”,哪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二是因为苏东坡有趣好玩,他率直自在。
台海诗人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杜甫;苏东坡就好,他最有趣,可以做朋友。”和有趣的人在一起,不平淡的日子也会妙趣横生。全才、毒舌、吃货、团宠,苏东坡是一位最适宜带上旅途的朋友。
苏东坡是宋朝一大堆“金子”中最耀眼的一颗,而且当时的影响力,简直可以用“国民老公”四个字来形容。
这位多才多艺的才子,总能在逆境中找到乐趣,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他的诗词文章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感。因此,上到朝堂皇帝太后,下至民间布衣百姓,只要他的文章一出来,必定全城哄抢。
林雨堂先生评价,“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以说明的。”南宋学术考订笔记《瓮牖闲评》中记载,东坡谪居黄州时,邻居有一聪慧女子,每日窗下听他读书。后来家人觉得她到了出嫁年龄,给她提亲。她说如果要嫁,就嫁学问有如苏东坡这样的人。结果没找到这样的人,竟活活给等死了。
不仅女人喜欢,男人也喜欢他。另一宋人笔记《师友谈记》记载一个故事,说学者章元弼对东坡素极崇拜。他本人长得并无足观,却娶妻甚美。婚后对妻子不甚理睬,天天通宵读苏子瞻《眉山集》。妻子终于不能忍受,说要不把我休了,你跟子瞻文集睡去吧。结果两人真离婚了。后来章哥们儿逢人便调侃,我跟老婆离婚就是因为苏子瞻。
甚至政敌王安石,对他的文章也爱不释手。每当有人从黄州过来,王安石都忍不住要问:“子瞻近日有何妙语?”
或许上天赐予苏东坡生猛英才,又觉得过于偏袒,便给了他多舛的人生历程。在北宋党争的政治旋涡中,一生被巨大的不确定性所包裹。虽然自小时候起,他就有成为朝堂上那颗最明亮星星的信心,少年成名,但是,政治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正直和真诚的人品格格不入。“乌台诗案”的横祸使他“得罪下狱”,摔入人生低谷。
突然被剥夺一切,包括官职、自由和社会声望,瑟瑟发抖如一只待宰之鸡,不确定明天和死亡哪个先到。
面对挫败,面对离散,面对一次又一次被贬,他依然裹挟着痛苦前行,在废墟上重建生活,最终完成了生命的超越。在每一次困苦的背后,他都把智慧告诉了我们;在每一次艰难的背后,他也把秘密告诉了我们。从此,中国人可以很坦然地在任何艰难困苦里寻找诗情,寻找画意。
谪居黄州,他崇拜白乐天,向往陶渊明,对话李太白。给自己耕作的无名坡地命名“东坡”,始称自己为“东坡”。好像不是被贬谪之人,而是一个有学识的农夫。躬耕于东坡之上,磨身砺体,“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终于痛苦与折磨之中自省,渐渐回归清纯和空灵,达到了文学创作高峰。这是一种超然,这是一种突围,这是一种升华。
再贬惠州儋州时,东坡已年近六旬,他做好应对困境和死亡的准备。宋人有出生年月的星座之说,他强调“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跟韩愈)同病也。”多灾多难,曾有过如此叹息。
然而,机智、幽默、坦荡的老东坡,乐于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在苦境中释放压力,在苦境中修身开悟,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甚至说,他文化和人格中所有亮点,以及旷达胸怀,皆是由所处苦境所激发的。这一点,应该没有人能超越。所以,王安石与苏东坡金陵相见后,曾慨然长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后世至今也没有再出如此人物,是因为中国人就此梦醒。大家都知道,每当遇到苦痛困厄的时候,若能像东坡先生一样就可以了。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我”:我做到了我认为的最好,我就获得了我的精神归宿。
“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身上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潜能,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茁壮。在漂泊的时候,给我们奉献出最潇洒和最美的诗文篇章。即使被贬最荒凉的岭南,已相当于死刑,但从他描写自然的诗词中,我们依然能感到自然复活了,像有灵魂一样。其诗文中,有一股让读者眯起眼睛微笑,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力量。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条河流,苏东坡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在当下这个让人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如何拥有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认为自己人生要归零的时候,或者精神层面需要补充点什么的时候,该从哪里吸取养料呢?人生有很多挫折与障碍,什么东西可以帮助你超越或者达到一种永恒?如果生活没那么如意,感到爱的匮乏,或者失去爱的能力,你会觉得爱已经消失了吗?
要说苏东坡对于今人诸多问题能起到什么作用,我认为,他无异于一道精神佳肴,一坛陈香老酒,意味深长。
因为低迷时他从不认输,我的人生我作主,活出了最高境界;因为随缘自适,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以富足的内心去抵挡偏居的荒凉,抵挡流年的沧桑;因为“人间有味是清欢”,他通过寻找美食释放压力,用最本真的方式生活,用最本真的食物安慰自己的胃;因为他的世界里,广大持久深入的爱,无处不在,绵绵不绝。
千百年来,中国不乏天纵英才,也不乏直言进谏的官员或士人,但能像苏东坡这样,让人常读常新者不多。
人格魅力上,他对人率直真诚,善良宽容,从来不违心说话,违心做事,勇敢作为,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尤其是对王安石,对章惇,对沈括,顺时不趋炎附势,逆时不落井下石。那种让昔日政敌都念念不忘的胸襟和气度,更是令人赞叹,令人敬重。
三是因为苏东坡最懂生活,他心灵天真。
“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这句话,似乎专为苏东坡量身定做。除文坛天神外,他还是中国五千年最懂生活的人。其生活态度,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美妙大片,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其坚毅、豪放、豁达融于一身的品质,感染着生前身后的无数人。诗文作品当时就驰名遐迩,且禁愈严而传愈广,在辽国、高丽等地也广受欢迎。
这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影响,并融合三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既入世也出世,仿佛既不入世也不出世。这种微妙的平衡让人向往。
所以,他也是茶学家、收藏家、美食家、养生专家,还是深情之人。顺乎自然情感,享受人生每一刻时光,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狎妓是宋朝名士的时尚潮流,但苏东坡选择了深情。他喜欢初恋脸,与妻子感情甚笃。发妻十年婚姻,可惜年寿不永,他赞其“敏静有识”,以“不思量,自难忘”怀念。第二任妻子相濡以沫二十六载,他感谢她“妇职既修,母仪甚敦”,用“已矣奈何,泪尽目干”表达悲痛。侍妾二十三年陪伴,忠贞不二,他亲自教导识文断句。为怀念这位晚年患难知己,他在惠州西湖建塔植梅,试图唤回远逝的时日。
兄弟之情同样让人动容。在漂泊不定的仕途和谪居生涯里,与弟弟苏子由殷殷牵挂,风雨相随。
无论对诗友、文友、画友,还是僧友、道友,以及普通的市民和农夫,他都怀一颗赤子之心。天真淳朴,真诚爱人,“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包括曾陷害过他的旧友、政敌,亦是一种“我一笑而过”的态度。
品读苏东坡的一生,会发现几十年中无论顺境逆境,他从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在政治上不选边占队,对天下黎民有火热深情,他是一个心系百姓,扎根基层生活的官员。
每一个任职期内,皆脚踏实地做着一件又一件的实事。在杭州修水井、整治钱江、疏浚西湖、建公立医院,在密州抗旱灭蝗、除暴安良、收养弃婴,在徐州抗洪抢险,权力所及的事,他从不错过。还有抢救黄州女婴,开浚颖州西湖,竭尽所能为父老百姓解除官税“积欠”,想方设法给广州引“自来水管”等等,无一不是为民办实事。他还是一个教育家,谪居蛮荒落后的海南岛,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
直至今天,中国许多地方依旧能见到他的政绩。在黄州发明的美食“东坡肉”可谓蜚声海内外,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三潭映月”因他而游人如织,岭南荔枝因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颗”而名声大噪,就连流行的网文体“呵呵”,他也是始作俑者。
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乐山乐水,写诗著文,谈禅悟道,最难得的是,在“失意”苦难中也能寻得“诗意”的乐趣。上写得出《赤壁赋》,下又可书《猪肉颂》。在他身上有着我们这种平凡人也有的东西,那就是浓重的烟火气。点茶斗茶、开荒建房、酿酒做饭、医药保健,只要生活给予他的,都欣然接受,乐在其中。
许多后世人读到苏东坡,想到好多美食。其实,作为生活家的他,就是我们一道最可口的下饭菜,让人浸淫其中,津津有味。
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和“为甚酥”等等,因他而生。这些因陋就简的美食发明,无不蕴含生活智慧。别人看来无趣的生活,也被他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如同一个世俗方外的顽童,苏东坡让我们觉得超级可爱,超级亲切,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发现快乐和制造快乐的能力。
在所有古代文化英雄中,苏东坡做了许多开创性的事,是离我们最切近,最亲近的一个,没有之一。
苏东坡不是二次元,而是三次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他像我们一样每天写微博刷朋友圈,喜欢点赞与被点赞。唱着我们时代的歌,信仰着我们渴望的信仰。
跟我们一样热爱自然,喜欢旅行,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同时,他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多次游历西湖、赤壁、庐山、金山寺,喜欢远方,见异思迁,认领异乡是家乡。
他喜欢超级大城市汴京、杭州,也喜欢偏远小山村。在京城购过房,在宜兴买有田,喜欢乡村有地、城里有房的生活。他喜欢独自宅家,也喜欢扎堆聚会。同样喜欢水,喜欢大江、大湖、大海,是极少数跨海上岛、见过海市蜃楼、结结实实写过大海的文人。还喜欢坐船骑马拼速度,喜欢弄弓射箭、玩刀舞剑……
这位旷世奇才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他说着和我们一样的白话,那时宋代白话已经很接近今天的白话;他酒杯装着我们一样喜欢的米酒,喝着我们一样喜欢的茶,吃着我们一样喜欢的荔枝;他就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里面,和我们同行的一个。他一直和他最爱的百姓在一起,长久相伴,生生不息。
古往今来,多少人喜爱苏东坡,这个数量级恐怕他本人都不会想到。跟我们同样人生长度里,他活出了更宽广的尺度。“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然后在不同境遇中活出了比我们更丰富的滋味。
我们叫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称陶渊明“酒神”、陆羽“茶圣”,这是从分类领域的成就给予文化名人的赞誉。对于苏东坡,我们美呼其“坡仙”,是因为没有办法用其他任何定义来框住他了。他就是他自己,他也是在人生路上行走的我们。
今天,苏东坡已成一种深沉的情怀,我们从他的身世经历和诗词文章中汲取各自所需的精神力量,让你不知不觉间得以超脱,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这应该是我们喜爱他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