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史庆友:发生在旧庙地区的红色故事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020次    字数:2223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38936篇, 月稿:46

  引言: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是阜新地区我党早期开展活动的地方,是阜新、东北解放的后方根据地,时任辽宁省委书记陶铸等党政领导曾在旧庙筹划阜新、东北的解放,旧庙是阜新第一个人民政权旧庙区(一区)诞生地,阜新人民的自己武装“蒙民大队”就是在旧庙开会决定成立的;旧庙人早期爱党的培养教育,解放前有129位农民入党,所有村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旧庙解放前有300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旧庙为阜新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退休之后,采写出部分革命老人的事迹,在阜新解放74周年的日子里,但愿能成为教育青少年的素材。

  伤残军人--刘俊山

  1928年出生的刘俊山,1947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的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湖南,后因伤复员,回到地方后功成不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辛劳几十载,被当地老百姓敬称为革命老人。

  刘老现住阜新蒙县旧庙镇梁北村。一家人老少三辈,5个女儿、2个儿子,已是7家23口。当笔者要采访老人,要将他的事迹记下来时,老人的情绪非常激动:我与我那些战友比起来,我是幸运的。我没有什么可写的,写就写那些牺牲的同志们吧!

  在我耐心说服下,老人为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刘老小时家里穷,19岁的时候,恰好有部队来他们屯招兵。为了生存,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跟着部队走了,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62师458团侦察连的一名侦察员。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刘老的记忆中他走过数不清的城市,小的从本县务欢池镇,大的到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有点名气的城市差不多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在他记忆中最深的是解放长春,身为侦察员的他与王连长一起化妆成商人进城摸敌情,搞清楚了城内敌人重点兵力布暑情况,为指挥部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情报。他因勇敢机智受到嘉奖,立功一次。作为老侦察员、一位80多岁的老者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冒险深入敌后侦察敌情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他跟随着自己的部队南下。一路上是走到哪打到哪,几乎是没有一天不打仗的。一直到1951年秋,在湖南上印山剿完匪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那时他因伤致残,他的退出纯属意外。

  上印山位于湘西北,是一个三县结合部,山高林密,是土匪藏身的好场所。由于土匪在暗处,且零散分布,给刘老等出了一个大难题。用刘老的话说那是:大炮打蚊子——有劲使不上。就这样,刘老与战友们一起以班、排为单位在大山里与其周旋了3个来月。

  1952年刚过年后的一天夜里,接到有土匪在某处出没的消息,他们一个班集体搜山。在一个十分隐蔽的山洞前,土匪突然开枪,子弹从刘老的左腿大腿左侧射入,从右侧穿出。听到枪声,班长等迅速赶到,一阵猛射,土匪被消灭。这时候的刘老的血已经流了一地,战友们匆忙的为刘老包扎伤口,还砍了两棵小树,用腿带子等简单扎了一个担架,将刘老抬了起来。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中,空手走还摔跤,抬担架走可就更难了。过一个陡坡,抬他的6位战友一起摔倒了,刘老也跟着滑了坡,托着一条伤腿的刘老可惨了,伤腿几次着地吃重,疼得刘老是大汗淋漓。在战友们努力下,经一天一夜的辗转,刘老被送到了衡阳医院。那时的刘老已经因流血过多休克多时了。两位战友为他献了血,输血后经手术检查,刘老的大腿骨已经粉碎(仅枪伤而不摔的话不应是这样的后果——刘老的话)医生在伤口内取出了6块骨头后做了包扎固定。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他开始了养伤生活。

  养伤生活让刘老终生难忘:刚做手术一点也动不了,大小便都得护理人员帮助处理。他讲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止痛药,那痛的滋味可真是刻骨铭心,一辈子也忘不了。

  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月后,刘老能动了些,刘老仔细一看,自己的左腿明显比右腿明显短了一截,这可让他痛心,他才25岁,还没对象,这以后可咋过。这期间他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是院长的一番谈话让他增添了生活的勇气。没在战火中牺牲,已经十分幸运了,腿短了一截不比截肢强多了吗?年轻轻的,为人民做事的机会有的是!他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如果那颗子弹打在致命的地方就没有今天了。从那开始,一个大字不识的刘老与他的主治医生学起了识字,整整4个月的时间两本工人识字课本只剩下一页没学完。医生调走了,这时的刘老可以读报了,从那以后每当人们问其文化程度时,他都诙谐的讲:四个月的小学。

  经历半年多的治疗,刘老的伤好了,但行走困难,不能再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打滚了,部队让其去光荣院,但他想自己还年轻,不如回家在父母身边方便。就这样,他申请复员,回了他的老家——现在的旧庙镇梁北村。

  经历过部队身经百战的考验,回到家里,行走困难的刘老,坚持锻炼,虽然跛行还很严重,但已经摆脱了拐扙,象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了。

  这期间,刘老凭着他那“四个月的小学”文化水平加一身军人气质,开始在互助组、小社、生产队、生产大队、村当上了干部,曾担任过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治安主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40年。

  谈起基层干部生活,刘老最欣慰的是,他带领全村人民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现在他所在的村大小30多个山头都是青松戴帽,一条河早已绿树镶边。在村部的仓库里还存放着多面先进村,先进党支部奖状、锦旗。

  刘老曾住在宽畅的国家投资援建的“三老”住房中,一家人和和睦睦,每当人们与其谈起他的军旅生活时,总是乐乐哈哈,我是幸运的,与那些牺牲的战士比我是幸运的,每个月享受900多元的伤残补助,我十分感谢党,我十分满足。

  如今老人虽然走了,但老人的精神,老人的事迹永远留在梁北人的心中。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故事红色史庆友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