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八一建军节又到了,我又翻出了珍藏多年的六枚簇新的军功章。
这是我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中,获得的六次三等功荣誉的纪念章。每枚军功章的上方都是白底红杠的略章,下方是白底红杠的铭牌和五角星镀金挂坠,五角星镀金挂坠中间位置是醒目的八一军徽标志。从查阅资料看,这是1979年3月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颁布制作的立功奖章。与立功奖章配套的还有立功受奖证书、喜报。喜报是寄发给人武部的,由人武部分送到立功受奖的军人家庭。军功章设计美观大方,威严壮重,令人眼睛一亮,格外醒目。应当说,军功章,是军人不可多得的荣誉。
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逐年颁发的军功章,我没有在任何场合佩戴过,只在脱下军装转业的那一年,穿着海军夏常服,郑重其事地在照相馆拍摄了一张佩戴有军功章的照片,作为纪念。人靠衣装马靠鞍。穿上当年的海军夏常服, 佩戴上这些闪闪发亮的军功章,感觉人都变了样,精神了不少,虽谈不上飒爽英姿,但也精气神焕然一新。这也是我二十多年军旅生活中,唯一一张挂满六枚军功章的照片。不是炫耀,只是纪念。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每逢过年过节,我总会拿出来擦一擦、看一看,回顾一下犹在眼前的军旅岁月、青春时光,曾经蹒跚走过的一步一个脚印。
我没有参加过战争,这些军功章不是参战纪念章,都是我写文章、写新闻报道“爬格子”,部队给我授予的荣誉。与那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友相比,我所得到的这些荣誉,只是多爬了几个格子,多写了几个“豆腐块”,多动了几下脑筋,多增添了几根白发而已,而没有经受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现在想想,实在有些受之有愧,颇为汗颜。但是,军人的奉献岂止在战场。六枚军功章,也记载着自己二十多年背井离乡的从军之路,二十多年坚持写作的艰辛之路。笔耕不辍,甘苦自知;面对荣誉,唯有激励。看到这些军功章,我总会想起那些共同战斗一起采写新闻的战友,想起那些孜孜不倦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老师,想起那些志同道合奉献支持的良师益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十五的月亮》,对于其中的 “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两句朗朗上口的歌词,也许大家并不陌生,记忆犹新。其实,无论是战时立功,还是平时受奖,对于一个曾经的军人,每一枚军功章的背后,都有一个沉甸甸的故事,都有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
依稀记得我在军级单位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包括之前担任业余新闻报道员的时候,曾采写过不少先进典型、英模人物。其实,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我笔下这些先进典型、英模人物的一半。
这些先进典型、英模人物中,既有接受过毛主席、江主席等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接见,不忘本色、一心为民的老红军段德彰,也有舍身救人的好水兵、某工程船大队战士王立兵,悬壶济世、廉洁行医的好军医、海军411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壁新,有“水下尖兵”、某工程船大队潜水业务长万桂民,桥梁专家、“军中茅以升”、海军某工建处工程师吕鹏,还有创造“爱的奇迹”的模范军人妻子李爱文,“军中高士其”、海军病休干部曹永秋,两获国际医学奖的海军某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鲁守龙,与“魔鬼”打交道的海军某防化营战士韩大山等等,大大小小的典型,长长短短的篇幅,消息、通讯、评论、照片等,屈指算来也有数十人,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几大本厚厚的见报剪贴本,既记录了自己孤独的“爬格子”经历,也书写了他们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高尚情操。
这些英模人物,不是一心为民、心中永远装着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业迹的海军官兵,一个个都是有口皆碑响当当的“风云人物”。采写一个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首先打动的是作者,感动的是我。于是乎,夜以继日地采写典型,赶在元旦、春节、八一、十一等拥军爱民、拥政爱民的“双拥”宣传节点对社会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军营、理解军人、崇尚军人、尊崇军人。
依稀记得1994年7月份,我马不停蹄地采访了海军411医院急诊科原主任王壁新,急赶慢赶,一气呵成,终于在八一建军节前的7月2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由我采写的长篇通讯《白衣战士的圣洁》。八一期间,王壁新主任一时成为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艺高胆大、廉洁行医的好军医,声名远扬。1996年,采写老红军段德彰时,时间长、素材多,又值盛夏季节,数次因过度劳累免疫力下降感冒发烧。但为了赶时间完成采写任务,有时一只手吊着盐水,一只手还在打字,终于在10月份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前夕,与战友们一起,完成了老红军段德彰上百万字的素材整理,与上级新闻单位和报社媒体联合推出了长篇通讯《一个老红军的情怀》等系列报道。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通稿,全国大小报纸头版头条都转发了新华社通稿,成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重大新闻、重头戏。与其说是自己在采写新闻、采写典型,不如说是这些先进典型、英模人物在鼓舞着我,鞭策着我,感召着我。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无私无畏、赤胆忠心。写先进、学英模,笔下的这些先进典型、英模人物,首先是我学习的榜样。感动自己,才能“下笔如有神”。
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共同采写新闻、同甘共苦战友的一半。新闻宣传工作是军队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记得每每遇到重大典型,军队报刊、上级宣传部门都会派出特派记者、精兵强将对重大典型进行集中采访、集中宣传,制订方案、
组织人马,形成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老红军段德彰、好水兵王立兵、好军医王壁新、模范军人妻子李爱文等,军队报刊、上级宣传部门等都大力支持,不但加强组织领导,而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配合支持,使这些先进典型、英模人物得到了及时宣传、大力宣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当时军地颇有名气。
1995年10月21日,为庆贺联合国成立50周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这个“世纪宝鼎”是由海军4805工厂制造,攻克了一道道浇铸工艺难关,倾注了中国海军大量心血,永远载入联合国史册。当时,得到信息,我马不停蹄地写了一个消息,准备在《解放军报》等发稿。上级新闻单位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派来了一位资深的新闻干事,与我一起共同挖掘幕后新闻,积累素材,几易其稿,撰写了《中国海军与世纪宝鼎》的通讯,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香港《紫荆》杂志等报刊发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与我一起采写这篇通讯的上级新闻干事,后来几易其岗锻炼,提拔为军兵种的领导干部,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但是,他务实的采访作风,扎实的文字功底,谦虚的为人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我们一起采写新闻,谈论大标题、小标题和谋篇布局、素材运用、文章呼应等,并由他主笔写稿,但是,他还是把我作为第一作者署名在前,使当初写大稿子不多、初出茅庐的我感动万分,一直把他视为老师。唐朝郑谷是“一字之师”,这位上级宣传部门的干事则是“一篇之师”,使我终生受益。以致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带领下级单位的战友写稿,也常常以这位上级单位的资深新闻干事为榜样,互帮互学,精心指导,尽管有的稿子也由我主笔主写,但也会把他们的名字署在我名字的前面,既对他们给予的工作支持表示感谢,又尊重他们一起合作的艰苦劳动,更是一种对他们的一种鼓励激励。如此,军功章怎能没有这些战友、这些良师益友的一半呢?!
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家里妻子孩子的一半。写作尤其是新闻写作是一件苦差使。自己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不消说,有时还会影响家庭生活和孩子学习。记得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总有一个习惯,就是床头上会放一枝笔和一个小本子。也许由于白天采访、晚上写稿,需要专心致志思考的缘故,有时就连上床睡觉,也常常在思考标题、主体和背景材料,甚至还在思考主谓宾、动状补、的得地,偶然茅塞顿开,来了思路,就会突一骨碌爬起来,把躺在床上时的所思所想记录在小本子上,有时甚至半夜三更回到办公室去写稿,搞得神经兮兮的,还影响家人休息。
有时外出采访、蹲点基层采访,一去就是一周或半个月,从没有送过一次孩子上学不消说,也不管不问家里的事。看起来写个新闻报道、写个小稿子那么一点芝麻绿大的小事,但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影响家庭生活和孩子学习。记得有一次,我在安徽某基层部队采访,家属也在单位上班,孩子还小,加之住房条件又差,就一把锁把孩子反锁在家里。直到下午我偶然打电话回家,孩子才可怜巴巴地告诉我,她妈妈忘记给她送饭了,还没有吃午饭,已经饿得眼冒金花、哇哇大哭了。只好让单位的同事买了一点熟饺子,隔着铁门递给孩子。如此想想,这些军功章,也有家人孩子的一半,自然不在话下了。
军功章,更有那些关心支持业余写作的部队领导的一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部队文化程度总体不高,高中生也凤毛麟角。有的部队领导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对稍有文化,稍能写写画画的战士却刮目相看,偏爱有加。新兵时,一位领导看到我有几篇小小说、民间故事在报刊上发表,不但给了我嘉奖,还竭力向上级政治机关推荐我这个“秀才兵”,使我当兵第二年就开始到大队(团)政治处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同时还送军级单位新闻培训班培训,参加军单位报道组脱产搞报道。当时,大队政治处从事新闻宣传的战士被破格提干调走后,他又把他曾经学习过的《新闻与成才》《解放军通讯》《人民海军通讯》等留给我作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学习资料,使我有了“照葫芦画瓢”的“敲门砖”,很快从写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转移到了学写新闻报道上来。尽管军港驻地偏僻,路途遥远,邮路漫漫,但很快就有新闻在《人民海军》报和驻地的报刊电台等发表。当时因为还是战士,部队领导经常看到我到军人服务社去买稿纸、邮票、墨水、胶水,总会悄悄地塞几本稿纸和几张邮票,送一些信封、墨水给我。现在想想,几本稿纸、几张邮票、几个信封、几瓶墨水,在现在看来虽然并不值多少钱,但是,在他们同样微薄的工资中,专门为我去买稿纸、邮票、信封、墨水,内心深处,我还是十分感谢部队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竭尽全力的支持。没有他们这种发自内心的鼓励支持,仅凭个人爱好的一己之力,也难以走高走远。军功章,自然有这些关心关爱支持我“爬格子”热心部队领导的一半。
除了部队领导,还有部队战友,当他们得知我有写写画画的爱好,不是给我提供信息,就是给我打探消息。除了一批志同道合相互鼓励支持的新闻报道员,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偏僻的军港,还有一批消息灵通的信息员。记得一名同乡战友跟我说,他们艇上的伙食很好,吃得既便宜又新鲜,是一名山那边很远地方的菜农手提肩扛换几辆车,沿着盘山公路送来的。我马上对这位菜农进行了采访,一篇《编外给养员》马上被《浙江日报》《温州日报》刊用。一位有木工特长的战友,不但利用自己的特长为部队修修补补,而且还利用营区周边土地垦荒种菜,免费提供给食堂,使战友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当季新鲜蔬菜。有人说他“傻”,当个水兵还种菜,像个农民。我听到消息后,采访了他,撰写了《“傻”兵的“傻事”》的新闻稿,很快被《人民海军》报在醒目位置加花边刊发。部队为了鼓励他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肯定了他的工作,还给他荣记了三等功。如果没有战友们提供信息、消息,就会与这些鲜活的新闻失之交臂,写新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睁眼瞎”。因此,这些军功章,自然也有这些相互鼓励志同道合的战友,热心提供新闻线索战友的一半。
上海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我军对外友好交往的窗口。多年来,上海接待了许多国家的海军舰艇来访,作为其中的工作人员,在完成新闻报道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也细心采访各国水兵,写下了不少中外海军友好交往的花絮。《在访沪的荷印舰艇上》写的是荷兰、印度两国海军舰艇同时到访上海的新闻,两个国家的舰艇同时访问上海,停靠在一个码头上,官兵交往,故事颇多。《荷兰军舰上的女水兵》写的是到访上海的荷兰军舰上,竟然还有金发碧眼婀娜多姿的女水兵,一时引起轰动。因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海军舰艇编制中,还没有女水兵的岗位,成为新闻,传为美谈,不足为怪。而如今我海军女水兵踏上舰艇不消说,更踏上航母、驱护舰驰骋大洋,早已不再成为新闻。我也曾采访过来访的荷兰女水兵,她们对自己在舰艇上的岗位十分热爱,也很习惯舰艇生活。依稀记得,我还采访过来沪访问的俄罗斯、巴基斯坦、泰国、美国等的舰艇官兵,他们都很认真地配合采访,耐心细致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各国海军的友好交往、中外友谊。因此,我也撰写了不少来沪访问各国舰艇水兵的文章,在各报刊发表。除了采访来访的外国舰艇,我还采访了赴国外访问的中国舰艇,记录下了他们出访花絮,跨洋握手的故事。像我国舰艇出访俄罗斯,我写了《越过海洋握手》等文章,读者喜闻乐见。海军是一个国际性军种,加强友好往来,意义重大。应当说,军功章,也有这些友好的外国水兵朋友的一半。
军功章,承载着军人荣誉;军功章,也记载着军旅的经历。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2023年7月29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