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苍翠,如龙蟠踞金陵。孟厦,登紫金山麓,见层峦叠嶂间,一座蓝瓦白墙的宏伟建筑群依山而起,似巨钟悬于天地,这便是中山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1912年的春日,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策马行至紫金山半山寺,远眺方山如屏,秦淮似带,不禁叹道:“此地气象雄伟,胜于明孝陵,若他日辞世,愿乞此一抔土!”13年后,先生病逝北京,临终仍念念不忘紫金山。1929年,灵柩南迁,万人空巷,先生奉安于此。从此,钟山不仅是金陵的脊梁,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
中山陵的每一块砖石,皆浸染着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壮志。他,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少时目睹国弱民贫,遂立振兴中华之志。从檀香山求学,至伦敦蒙难;从创立兴中会,到领导辛亥革命。40年革命生涯,他如普罗米修斯般点燃火种,终结帝制,创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90余日,他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保障人权等法令,将民主的星火撒向千年封建的冻土。总统府内,他居陋室,衣粗呢,接见八旬老农时言:“总统乃国民公仆,非帝王之尊”。临终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字字泣血,至今回荡于祭堂穹顶。
中山陵,非寻常陵寝,而是一座以建筑凝固思想的丰碑。1925年,青年建筑师吕彦直以警钟形设计拔得头筹,寓意唤起民众之遗训。自博爱坊至墓室,南北轴线绵延700米。392级石阶,如天梯直贯云霄,或言象征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或喻《建国大纲》392句箴言,更似革命之路崎岖而上,终至天下为公之境。
入口处,花岗岩牌坊巍然矗立,“博爱”二字鎏金生辉。此二字乃先生手书,融儒家“仁”与西方“博爱”精神,恰如他毕生所求:以仁心消弭阶级,以博爱贯通四海。墓道两侧,八十年雪松虬枝如铁,替代传统石兽,长青之姿暗合先生精神不死之志。
登至祭堂,重檐蓝瓦下,民族、民权、民生6字,篆额凛然生威。堂内12根黑石巨柱,撑起穹顶,壁上镌刻《建国大纲》全文。汉白玉坐像中的先生目视远方,似仍在思索建国方略。此处建筑最显中西交融:屋顶取明清宫殿形制,墙体用西洋钢筋混凝土;雕饰弃龙凤而取卷草祥云,色调舍朱黄而取青白,庄严中透着革新之气。
绕过祭堂,铜门肃穆,墓室圆顶如苍穹覆护。中央汉白玉卧像下,先生遗体深眠5米地穴。设计者以西洋墓室公开性,破中国陵寝隐秘传统,喻示先生一生光明磊落,精神永供后世瞻仰。
百年前,吕彦直以建筑诠释民族复兴之始;今日,中山陵已成跨越海峡、联通世界的精神纽带。春日的梧桐飞絮,秋日的丹桂暗香,皆在诉说一个真理:先生虽逝,然其魂如钟山巍峨,其志似长江浩荡,在每一颗追寻光明的心中长鸣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