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静观世间悲喜 领略多彩生活

作者:曾鹏飞   发表于:
浏览:2次    字数:3781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29篇, 月稿:29

  引 子

  相信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很喜欢音乐。音乐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利。过去是听留声机,听录音机,而现在,你不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河边漫步,随处可见人们一边行走,一边听着手机里播放的音乐,或是微闭着眼睛,耳朵里塞着耳机听着MP3,甚至步伐也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可以说是完全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了,音乐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他的小说《白鹿原》的扉页,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我也可以说,不同的人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也是因为音乐中折射出自己的生活或内心的情感。回想起自己欣赏音乐的心路历程,不由感慨万千,深感自己所喜欢的音乐,确实是自己生活的写照。

  一、迷惘感伤的问题少年

  其实最近几年,我听得最多的是许巍的歌曲,但真正懂得许巍,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回溯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九十年代之前,占据中国乐坛的一直都是民族、美声等相对传统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更容易被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所接受。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乐坛真正进入到了流行音乐的时代,这一时期真的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大天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记得那时大街小巷的音像店里,天天放的都是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或是刘德华的《忘情水》等等。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喜欢的,我却没什么感觉。

  那时的我,最迷恋的是郑智化的歌曲。少年时代,我的耳朵就像是受伤的小兽,郑智化的歌声带着咸涩的海风从海峡对岸飘了过来。有人认为郑智化是问题少年,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也是一个问题少年,就象他的《年轻时代》中所唱的那样:“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受伤的时候不需要回家。”有人认为郑智化也有一些励志的歌曲,比如《水手》《星星点灯》等,但其实他有更多的歌曲,流露的是一种凄婉感伤的情绪,主题多是对坚贞的爱情的向往,对人世间沧桑变幻的感叹和无奈。为什么他的歌曲中,这类主题占了绝大部分?我想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他是台湾人,台湾的地域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他的音乐中有较多的婉约的抒情成分,相信读过琼瑶小说或看过台湾电视剧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还有就是他自身的遭遇,一两岁左右的时候,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此只能与轮椅拐杖相伴。

  虽然他在《水手》中,竭力表现了自己身残志坚的一面,突出那种“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精神,但挥之不去的,仍然是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凉,这在《别哭,我最爱的人》《告诉我》《我这样的男人》等歌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至于我为什么会喜欢他的音乐,我想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吧,所以,很容易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甚至很长时间都无法自拔,沉迷于他的世界里。郑智化的歌声陪伴我青春期的成长,他拄着拐杖吟唱如泣如诉旋律的形象也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

  其实,有很多人并不喜欢他的歌曲,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感伤色彩太过浓厚,听后让人感觉不到向上的力量。但不管怎么说,他是用心灵在歌唱,也许歌曲中揭示的现象太过现实,反而让人不愿意去正视,去面对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我们周围的世界太过浮躁,我们宁愿让更流行更喧嚣的音乐来愉悦自己。正因为这样,我有时很快乐,但更多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无人理解的孤独和痛苦,这种孤独和痛苦又青春期肿胀而来,而且只能自斟自饮。偏偏那时的我又是那么固执,所以,这种感受就更加深刻,用白先勇的话形容,就是“痛并快乐着”。我就这样一直孤独而迷惘地走过了自己的中学时代……

  二、惆怅怀旧的校园情结

  转眼间,我告别了忧郁的少年时代,步入了大学的校门,这一时期,中国乐坛又迎来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大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新潮流,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那时,校园广播里飘扬的,要么是校园民谣类的,如老狼、朴树、伍佰等的歌曲,要么就是偏向摇滚的,零点等等,或者是张信哲的歌曲。

  那时,我宿舍里住的室友都是学美术的,多是艺术家型的,所以在我眼里,他们就显得有些叛逆,思想开放自由,他们的电脑里,播放的也多是摇滚类的音乐。唐朝、郑钧、何勇、崔健、窦唯等什么都有。从我内心来说,我是不喜欢摇滚的,因为我本性上就是一个性格内向柔弱的人,虽然生活中有时也有不如意的事情,有时也怨天尤人,但骨子里没有那种激进的叛逆意识,所以,还是不能认同那种以摇滚形式出现的音乐。

  这一时期我开始迷恋老狼的歌曲。他的歌曲是典型的校园民谣风格,非常契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他的音乐里,校园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浪漫而美好,同学之间拥有的是一种纯真的友谊。那些关于同桌,关于流浪的浅吟低唱,能让人瞬间忘却生活中的不快和烦恼。听他的歌,能使躁动的心平静,能让受到创伤的心灵,得到一丝抚慰。

  同时,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意味,让人不觉沉浸在白桦林般的童话世界里。我想这时的我,也许有较浓的校园情结吧,毕业后,仍然会经常回忆起校园里的一切,就像徐志摩的诗中说的:“康桥啊,你是我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徐志摩眷恋他的康桥,我则眷恋那依然在我心头闪烁的自习室的灯火,那似乎仍在眼前穿梭的图书馆的人流,还有夏日阳光中走来的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正如毕业后我在一首诗中所描述的感受:“青春朝气活力生命∕让人低吟∕让人悲泣∕让人狂热∕让人迷惘∕如梦如烟∕像昙花一般绽放∕似雾似雨∕若思绪一样朦胧∕怅然回首∕悲欣交集∕惟有轻轻叹息。”

  ……

  三、从容淡定的圣者之歌

  毕业后,面对更广阔的社会,接触了更多的人,心态上也有了转变。人不可能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思维层面,会经常思考应当如何生活,应当如何在尘世的喧嚣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这一时期,我接触到许巍的歌曲,感觉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其实,许巍早期所创作的也属于摇滚音乐,但后期风格有了很多改变,比过去更加温暖平和。

  他的早期音乐和郑智化的音乐,在主题上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只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摇滚音乐选择了叛逆,而郑智化选择了感伤。许巍早期的音乐,为什么会有较浓的摇滚成分,这同样与他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早年许巍自己也组建过乐队,甚至为了音乐的理想放弃高考,父子失和,接着是漫长艰辛的“北漂”生涯。原本以为能实现理想,但在发行专辑《那一年》后,仍然生活无着,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最后身无分文地回到了西安。甚至萌生了放弃音乐改行的念头。

  同时,陕西的地域文化使得他的音乐具有沧桑的风格,所以,他的早期作品中,多有“秋天”“绝望”“黑夜”“迷惘”“愤怒”等字眼。而到了2003年,一次车祸让他从这种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亲人朋友的支持,也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他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很不靠谱,让生活的一切都围着自己转,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曾经住在《两天》里发出“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嘶吼的摇滚青年,终于在《每一刻都是崭新的》里大彻大悟:“当你偶然回想昨天,四季悄然在流转。”许巍开始懂得感恩,懂得应该怎样生活,他以一颗平常心继续创作音乐,终于获得了成功。所以,此后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春天”“阳光”“笑容”“温暖”等字眼。我不怎么喜欢他早期的作品,但却很喜欢他后期的作品。我觉得他后期的作品里,蕴涵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包蕴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甚至有一种禅的境界。这是乐坛中其他歌手的歌曲中所不具有的境界。诸如《蓝莲花》中:“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漫步》中:“让它自然地来吧,让它悄然地去吧,就这样微笑着看着自己,漫步在人生里。”正如余秋雨在《寂寞天柱山》中所指出的,对于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佛道往往是他们精神信仰的主干或侧翼,李白、苏轼等莫不如此。

  我想许巍也是从佛道入手,从中汲取营养。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许巍也是这样,他教会了我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感受生活。我喜欢听他的音乐,听他低沉沙哑却温暖的声音。听他的歌,会自然地莫明的被感动,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催化着敏感的神经,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世界不能折射的光芒,在照耀着温暖着内心深处的寒冷和孤寂,灵魂的感动,莫过于心在悸动,血液在流淌才会证明生命是鲜活的,才会一同哭泣一同悲凉一同冷眼看世界。他的声音平和低沉又富有磁性,他仿佛是比我大几岁,却又经历过世事沧桑的兄长在和我谈心,倾诉衷肠……

  结 语

  回首往事,我走过了迷惘感伤的少年,走过了充满怀旧意味的校园情结时代,又尝试步入淡定平和的生活。当然,淡定从容只是生活的一种理想,虽然有时也难以完全做到,但至少我应当努力去学会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当然,我也无意去完全否定过去的自己,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律动的音乐,音乐中有我们的生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都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聆听的从来都不是旋律,而是时间本身在音节上新购组的脚步声,时而蹒跚如郑智化的拐杖,时而轻盈似老狼的校园民谣,时而是“穿过幽暗的岁月”过后的澄明。正如许巍的一张专辑名为《在路上》,人生就是旅途,我也走在自己的旅途上,我要学会去欣赏旅途中的风景,看流星划过,看日出日落,去聆听吹动松涛的晚风,如天籁的风铃声,注目自由穿行在清涧的蝴蝶,流连藏在青山中的白云……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