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里的二十多本影集和十多个大信封被媒体采用稿件的剪贴本,本打算把这些存放多年的纸质资料扫描、整理后输入电脑,想法却被杂七杂八事给一直搁置了。抚摸已经放下多年的相机,翻着那泛黄发脆声音的报刊纸张,看着那熟知的一张张的照片,想起那鲜活一个个的故事,刻下的是精彩瞬间,留下的是永远惦记。
抽屉里,还有十几个早期的柯达、富士彩色胶卷,感光度100、200,还有400快片,每当一卷拍完,我总是以最快速度送到冲印店,在三十六张样片里选取最满意的瞬间,快门按下固定影像,框定着美感和价值,那是胶卷时代留下的记忆。
这是一幅题为《无敌的铁流》,我捕捉一队预备役人员正在欢快训练的情景,用镜头将其记录下来。1995年11月的一天,我来到原铜陵县(现为铜陵市义安区)人武部在叶山林场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现场。二十多张年轻的面庞,有人额头沁汗,有的面露喜悦,河水漫过膝弯,飞溅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光彩,金属枪管折射出冷冽的光泽,一列草绿色的队伍踏水而来,在光与影中结成一道钢铁长城,是青春写给和平的一封家书。
我被现场画面深深地感染,端起手中相机,随着训练队伍一起移动,不知不觉站在齐腰深水中,一口气按下十多次快门。这幅照片被《中国摄影报》《人民前线》等多家媒体刊用,入选《华东地区陆海空军第三届摄影作品展览》,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创刊30周年最佳作品奖。国家一级作家葛逊老师还配诗一首:
一阵迅疾的风,
一群勇猛的鹰,
一道耀眼的电,
一条被神奇的龙。
我们的队伍拉出来,
天在惊!地在动!
趟过一条条激流,
穿过一道道丛林,
越过一片片原野,
跨过一座座峻岭......
山不可拦,海不可挡。
无敌的铁流在奔腾。
把欢笑撒在山野,
把歌声唱给白云,
把英姿映在流水,
把光荣写满征程。
战士携着绿色走,
构筑一道和平的风景。
啊,年轻的行列在先进,
祖国啊,请你检阅——
我们是无敌的队伍,
我们是青春的长城!
《嘱》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南京军区摄影作品展览中,荣获第一届“前线杯”摄影艺术奖。
1998年12月,市体育馆旁广场上举行全市新兵光荣入伍欢送会,100多名穿着崭新军装、身披印有“参军光荣”红色绶带的新兵,整齐坐在广场水泥地上,稚嫩脸庞绷得严肃,不太标准的军姿却意气风发。就在这时,一位花白头发奶奶,从送行的人群里挤出来,她径直走向中间的新兵,枯枝般的手半掩着自己的嘴,附在这位新兵耳边,谁也不知道奶奶在嘱托孙子什么,好像在说:好好干!要有出息!见此景,我立刻冲了过去,飞速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单腿跪地,选择拍摄角度,让光线丰富,让背景虚化,让主题突出,用相机拍出了《嘱》。
奶奶附在耳边的热气早已消散,多年后或是扛着肩章的军官,或是大型企业老板,或是......这位被奶奶嘱咐新兵,托举成为另一种人生,我不知道!
不同风格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冲击视觉的享受,也是一次扣问灵魂的探寻。我在1995年8月2日《光明日报》第四版发了一幅新闻照片,让我留下却是遗憾!可以说是抱憾终身!
1995年7月,遭受洪灾的原地处江心洲铜陵县安平乡6名即将临产孕妇,被人民子弟兵转移,平安生了3男3女。我从孕妇入院到家人在一起给孩子取名喜悦场面,再到产妇和孩子离开医院回家欢乐情景,连续采访近一个月时间,以《水中托起‘六个小太阳’》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稿件被多家媒体刊用,还获得市摄影一等奖。
我本打算每隔五年对6个“小太阳”跟踪报道,但是这个愿望没能达成,时过整整三十年,这6个孩子已是成年,成家立业生子,我祝愿他(她)们安好、幸福!
从胶片到数码,到冲印店去看柯达丶富士胶卷的样片,再到在电脑看数字影像,镜头通过摄影者构图、光影、色彩、角度和景深等手法,把对人物、情景的理解瞬间凝固,是视觉记录,更承载着情感、场景和时代背景,展现了时代的“精、气、神”,这个没有变,变的是记忆深刻,变的是岁月留痕。用真诚去寻找情感,用画面定格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