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是去日照的好时节。
清晨,缭绕的山雾萦绕着日照城,如梦如幻,清凉的空气里氤氲着淡淡的咸味,最是阳光跳出海面的瞬间,隐晦与明朗交织,如佛如魔,只等拾贝的游人满怀深情地喊出“日照”的名字惊扰这一奇观,于是,清晨苏醒,世界喧嚣起来。
“照”字是“日照”的灵魂。在我感觉里,日照不仅喻意太阳最早照耀日照城,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送出美好的祝福,还喻意青山白云倒映在碧蓝的海面时,第一时间照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福祉。
山环水,水映山,清雾袅袅,光束妍妍,水雾蒙蒙,山影绰绰。众山之中,浮来山是最令人神往的,因为那里有刘勰的故乡沈刘庄。村里本没有姓沈的人,传说是村民为了纪念刘勰的伯乐沈约才改村名的,体现了后人的感恩之心。最初《文心雕龙》成书后,只在小范围文人中传阅,刘勰想让当时地位显赫的沈约给推广一下,就背着书在沈约家门外等候,等沈约一出门,刘勰便跑到他车前跪求阅读,“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此后,刘勰声名渐渐远播。
刘勰出生在江苏,打小感染了江南的温润烟雨,骨子里柔情似水。他在灵动的文字里是幸运的,他又是不幸的。父母的疼爱过早地离他而去,对红尘的失望让他选择与青灯黄卷为伴,终生不娶。纵观他的一生,任何官职动摇不了他对文字的痴情,这种精神境界,是常人难以抵达的。晴耕雨读,多数人是为了考个官职,衣锦还乡,光耀祖宗。刘勰不一样,他读书万卷,只为《文心雕龙》研磨。这本著作内容如同字词凝练的书名一样表达了刘勰的初衷,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龙就是写作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他用毕生精力把自己修炼成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千年时光已悠然而逝,繁华落飞,王侯将相早已化为腐土,唯有《文心雕龙》的光辉如日照的阳光,闪耀如初,永恒不灭。
一千五百年前,还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烟雨光景,充满诱惑的风情随处可见,而甘于寂寞的刘勰在南京定林寺创作了纵观古今的《文心雕龙》,留下了一把打开中国文学宝库的钥匙。在此著作之前,文章离经典越来越远,文学评论没有标准,为此,刘勰用十余年时间笃定地看名作,汇文体,寻找创作方法,最终让《文心雕龙》问世。早在唐朝建立之前一百多年,刘勰就提出了四种对仗的基本方法,对后来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江南久了,刘勰与他的文笔都是浪漫的,《文心雕龙》晕染了江南之美。刘勰在《风骨》一篇中,认为文辞应该与君子一样有骨力和气概,情感抒发要昂扬舒朗。《文心雕龙》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 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刘勰晚年才踏上故土,虽生活在风情江南,但奔赴故乡是他孕育半生的梦想。他曾做过两个梦,梦境就是到有光的地方去。回归故乡,无疑离孔子近了,离阳光更近了,刘勰自己也活成了一束光,在古代“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年岁,他在故乡修建了与南京定林寺同名的寺,住在校经楼中整理佛教经典。他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未娶,一生为回故乡而努力;他又是幸福的,周转于官场又选择回归寺院与书为伴。读了万卷书、走了万里路之后,他对世事一定有了更多的看法,也许没有太多的精力再为《文心雕龙》注入更丰盛的新鲜观点,但他一定把他的思想寄托给了窗外有四千年岁数的银杏树。低眉时银杏叶小扇的影子斑驳在书桌上驱闷,抬头时正好可凝望银杏树冠。风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冠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厚厚的馨香飘进窗口。书里的故事是刘勰敬仰的,说是的公元前715年,鲁国与营国在树下结盟,保证两国和平相处,也是“毋忘在莒”成语的发源地。这样葳蕤的氛围适合刘勰独自思考,特别是晚年时光里,他感受了家境没落,感受了平民百姓生活与高官福禄的落差,他知道自己想得到的是什么,一世研究佛学,净心处世,深深知道世间深情百无一用,唯有作品立世传世的道理。
刘勰喜欢清净的不被人打扰的生活,即使有《文心雕龙》庇护,他何时离世并无准确记载时间,甚至他是不是真的在北方的定林寺生活过,也没有确切的记载,也许历史把准确的答案告诉了古老的银杏树。当我们漫步在银杏树下,看夕阳把树冠染成一片金黄,看周边的百姓虔诚地为银杏树上香,绑红绳,希望让文脉传承下来,造福一方子孙后代,也许这就是刘勰的初心吧。围着银杏树走两圈,仿佛看到了那位身着朴素布衣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履走在银杏树摇曳的光影里,捻须思考。一定有一瞬,自己的脚印与刘勰的脚印重叠了,思想相通了。穿越一千五百年时光遇见刘勰,感觉自己也有灵感汩汩、茅塞顿开的那一刻,是激励,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生在江南的刘勰,一生心心念念希望回到阳光充裕的故乡的刘勰,他的著作《文心雕龙》怀揣着三万五千多字的流芳,奔涌在时代的浪潮里,感动了一代代文人,给后人指出了写作的方向。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写道: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意思是文章的作者可能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通过读取文章的内容,便能够通晓作者的初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字如面吧。今天我们看《文心雕龙》何尝不是如此,从文章可感知到刘勰的品行。刘勰担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向皇帝建议,祭天地应当同祭太庙一样,只用蔬果,不用牺牲牛羊猪,建议被采纳,这种悲悯情怀也洋溢在著作的字里行间,孜孜不倦地提供着恒久的养分。
刘勰,字彦和,多么通俗的名字,仿佛是乡亲们频频念叨的小乳名,亲切和气。在寺里,他为自己正名“慧地”,他是聪慧善良的,感染他气质的文字定能带着他的使命流芳百世,在青岛阳光的沐浴里,在莒县暖风的和煦里,在银杏树默默无语的守护里。我们八月奔赴青岛,只为在最好的季节遇见最好的人,只为完成与刘勰的千年对话,只为在时空距离刘勰最近的地方,感受《文心雕龙》经典永流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