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岔路口

作者:孙予学   发表于:
浏览:20次    字数:2535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1篇, 月稿:31

  我心潮起伏,目光久久凝望着熟悉的南寨山,这里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与情感。那耸立的同心石,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周围的花草树木静静生长,散发着勃勃生机。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与我轻声道别。我有些不舍,有些依恋,这些欣欣向荣的生命,陪伴过我真真实实地生活成长。

  正在哨位上的我,看到通信员匆匆走过来道:“刚刚团里来电话,指导员叫你去准备一下,带上行李到团部报到。”

  听到这话,我下意识地环顾四周,眼神中满是疑惑。用手指着自己,小心翼翼地问道:“是叫我吗?”

  “当然是你,我接的电话,不会错的!”通信员语气肯定地回答道。我的心头顿时涌起两股力量,在激烈地交锋着。一边是对未来新单位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想象着那里会有新的挑战与机遇,能让我进一步成长;另一边则是对这里熟悉的人和事深深地眷恋,舍不得这把还带着我体温的钢枪,舍不得离开那些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舍不得这片留下我无数足迹的土地。

  在交接好岗哨后,我回到宿舍,开始有条不紊地打紧背包,仔细地整理着行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眷恋,我想要把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印刻在记忆中。这时,汪建文默默地走过来,背起了我的背包,老朱则拎起了我的大包,他们的眼神中满是不舍与祝福。指导员把我送到营门口,他的眼神中透着关切,像一位家长嘱咐离家的孩子一样,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干,常回来看看。”

  下了山,我从战友们手中接过行李,独自踏上了崎岖的石板路。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我知道脚下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独自走在这条路上,心中满是孤独与迷茫,走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知道未来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在北厝镇乘车时,我意外地遇见了同样接到通知,要到团部管理股报道的五连老乡章义。他乡遇故人,很是很惊喜。我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交流着对新环境的种种猜想。

  我们走近团部时,远远地就看到了那座位于高山脚下,被围墙环绕着的神秘大院。我的心中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即将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兴奋的是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充满了未知的可能。站在庄严的大门口,我看到院内有许多人在忙碌着打扫卫生,他们的身影匆匆,好像在为什么重要时刻做着准备。

  我们正要找哨兵打听管理股在哪里,这时,院内有人远远地冲我们喊道:“你们两个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团参谋长。我们心中一紧,立刻打起了精神。

  “你们两个是军务股通知过来的吧。”参谋长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俩迅速丢下手中的包,立正敬礼,身姿挺拔,眼神坚定。

  “老宋,过来、过来你刚才不是说缺人吗,这两个兵先到你那边去,你安排一下。”参谋长冲着不远处的一个志愿兵招手道。老宋小跑过来,脸上堆满和蔼的笑容。

  老宋领着我俩拾级而上,台阶两旁的三角梅开得正艳,连成一片绚烂的花海。中间修剪出一个弧形的大拱洞,就像是用鲜花搭建的凯旋之门。上了台阶又是一块平地,这里的房子很有特色,一排依山而建的石房,靠山的半边是一层,临操场边的半边却是二层,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后来我们才知道,团里临时接到上级通知,明天中央领导要来平潭视察,届时会前往离台最近的海防连队慰问,并选择在我们团部招待所吃午饭。团领导立刻行动起来,团参谋长在团部大院现场办公,有条不紊地安排落实各项事宜。由于团招待所接待能力有限,军区以下陪同人员要到机关食堂就餐。接到任务的司务长老宋向参谋长诉起苦来:“机关食堂几个人,有参加集训的,有去学习培训的,有探亲回家的,人手实在是不够哇。”就在这时,参谋长正好看见伸头缩脑的我们两人。

  刚刚还是愁眉苦脸的司务长,马上眉开眼笑,嘴里还自言自语道:“平常打报告,想调个人太难了,这一下可好,来了两个!”

  眼睁睁地看着司务长把我俩领进机关食堂宿舍,我的心中虽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军令如山,我只能服从安排。而同行的章义则早有思想准备,他平静地安慰我:“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没有热烈的欢迎,也没有过多的矫情,我们放下被包,抄起早在那里等待我们的扫帚、拖把,跟着司务长加入了新的“战场”。身处这个陌生的环境,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有说不出的滋味。

  “咦,你们两人怎么不到管理股报到。”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叫住了我们。抬头一看,原来是上次在连队找我谈话的上尉。

  “刚才在大门口撞见他俩,正好参谋长也在,见我这边缺人就让我带过来了,我正准备找股长,向您汇报呢。”我俩还没反应过来,司务长就在一旁笑呵呵地上前解释道。

  “机关到处缺人,报告早打上去了,这好不容易调两个过来,不能都给你。招待所那边也缺人啊。”听到股长的话,我心中暗喜,又看到了一丝离开这里的希望。

  “团长、政委亲自坐镇招待所,半个特务连被拉过去帮忙,再多一个少一个的,无所谓了,您看看我这边真的忙不过来。”司务长换成满脸无奈的神情。

  “那好,等忙过这事再说吧。”管理股长的话又让我心一沉,不过好在事情还有转机,我在心里自我安慰着,希望这只是暂时的安排。

  在这里意外遇见,新兵连同排的战友杨志军。他是新兵连解散后分过来的,已是这里的"老同志"。在他的热情介绍下,我对这新环境有大致的了解:司务长是直接领导,有两个即将退伍的老班长,仍在外集训;两个第三年的老兵,给养员老孙和探亲的老罗可能会超期服役;现在只剩他同家属给养员老李在值班。食堂日均三四十人就餐……。

  在杨志军的诉说中,我触摸到另一种坚守:老班长的炒勺颠着六载春秋,给养员的账本记着三百六十五个黎明。

  暮色渐浓,我站在食堂后厨的窗台前,远处的南寨山在晚霞中逐渐隐没。灶台上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却清晰了我心中的影像——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迷彩服,那些在月光下交接的钢枪,那些在炊烟里升腾的青春,原来都是同一种守望的形态。我忽然读懂了同心石沉默的语言:军人的守望从不是固定的坐标,而是无数个岗位连成的防线。此刻握在手中的锅铲与曾经紧握的钢枪,同样刻着"守护"的铭文。

  窗外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和连队哨所旁的那簇一样,无论扎根何处,都以热烈的姿势绽放。我忽然明白,只要胸膛里跳动着国防的血脉,每一片绿叶都是迎风招展的军旗。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