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技工学校做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造就百万后备产业大军的神圣使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如今的改革大潮中,面对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技工学校能不能有新的作为?能不能适应市场,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保一席之地,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伟大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尽快加以解决的。
《现代技能开发》2000年第6期刊登了笔者的《有“为”才能有“位”——试论技工学校的机遇与挑战》,正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少技工学校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为继,有的还在苦苦支撑,有的则已然倒闭。仅以天津市机电工业总公司为例,这一颇具实力的国民经济支柱行业,曾经拥有技工学校17所,成为全市办学大户。而从90年代中期起,40%的学校举步维艰、陆续停办,现维持生存的仅剩下10所。幸存下来的这些学校,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招生难、办学难、经费难、管理难、分配难等一系列困难。
可以说,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呈蓬勃发展、群雄割据之势。计划经济体制下,技工学校享有的独特优势已不复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培养目标相似的职校、职专大批诞生,原本培养“技术员”的中专校培养目标“下延”,生源大战由此而始;高校年年扩招,“高中热”持续升温,导致生源更加紧张;中专免试入学,职校“近水楼台”,几乎把技工学校挤到“绝境”。
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一味怨天尤人,因为是“需求”决定了“存在”,这是改革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认识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法则。办学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经营不善被市场淘汰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应当发挥技工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技能训练正规、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找准位置、挺直腰杆、站稳脚跟,笑迎挑战!
既然技工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中坚力量,我们就必须振奋精神,有所作为,并力争有更大的作为,以实力和贡献确立技工学校的社会地位。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主动出击,要懂得“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大无畏精神,靠自身的努力,去争得应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认为,要实现有所作为,调整结构是前提,课程改革是核心,教师素质是关键,机制灵活是保证。
首先,技工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调整结构,形成规模。以往一些技工学校或“小而全”,没有规模效应;或思路不新,因循守旧;或机制不活,招法不灵;或缺乏特色,质量不高,导致恶性循环,陷入绝境。对此,办学部门应从宏观上加以调整,通过撤、并、联合,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技工学校整体的生存。天津市提出到2002年,要重点办好80所示范、骨干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技工学校要借此机遇发展壮大自己。
其次,要搞好课程改革。目前的课程设置与劳动力人才素质的需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知识陈旧,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偏重理论,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专业过细,难以适应转岗的要求。我们认为,技工学校的课程应有其自身的特色,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努力使课程达到思想性、适用性、特色性、先进性、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其三,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也是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让教师了解实际问题,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能够适应社会要求的教师队伍。
其四,建立灵活的机制,适应劳动力市场化的环境。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体制转换和机制完善上,保证学校运转的顺畅。把入手点放在招生工作上,保证学校生源的充足。把落脚点放在推荐就业上,保证学校“出口”无阻。把着重点放在树立形象、打响知名度上,确保学校社会声誉的良好。把根本点放在形成特色上,以赢人的专业、超人的条件吸引考生,以高人的质量、过人的素质输出人才。只要技工学校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可靠的服务,就一定能够长久发展下去。
总而言之,面对21世纪改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技工教育工作者,必须发奋图强,有所作为,并且力争有更大的作为。正所谓:有“为”才能有“位”,有所作为才是第一位重要的。
202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