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正逢阳春三月倒数的第三日,尽管时序早已悄然踏入了春的节点,但天气依旧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春寒料峭,惠风也没有含情出温柔以待,仍然威严盛气着冬日里寒入肌肤的凛冽。这与我心中固有的阳春三月——日丽风和、地朗天清的期待形成了迥异的对比,导致我对这春寒尚存持有一种冷漠的态度,并不友好,但这绝非我的本意。
继去年11月8日下午圆满成功组织了前往焦溪古镇工会活动之后,我校再次精心策划了全体教师工会活动,此次的目的地锁定在了鳞次栉比、四衢八街、奇卉异株、褐瓦彤墙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活动的行程规划得既紧凑有序,又科学合理。
依循规划,我们的旅程囊括了四大各具千秋、特色凸显的景点:神秘莫测、古芳外溢的广富林水下博物馆,历史积淀、岁月厚重的四行仓库,旖旎缱绻、熙来攘往的上海黄浦江外滩,以及文化气息浓郁、书香翰墨弥漫的朵云书院。
当中巴车驶入集园林式建筑、商场花园为一体的苏州阳澄湖服务区,平稳地泊车后,随车的同事们秩序井然地下车打卡“流”影。
在清新秀丽、人影交错的服务区,最吸引我目光的不是刻印在雕梁绘壁上那些有关阳澄湖大闸蟹的字眼,而是“梦里水乡,诗画江南”这八个意蕴绵长的字,让我思潮迭起。梦中的水乡,江南如同诗画般袅娉存在;而现实中的水乡,江南亦无逊色之姿,同样有着洒脱飘逸的浪漫风韵。
短暂的悦情小恋之后,中巴车继续上路前行。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抵达了此次工会活动的第一站——广富林水下博物馆。在这里,我被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深深地折服。从“松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再到“广富林文化”,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文化魅力,令人啧啧道奇。可是,虽然这些文化瑰宝夺目吸睛,但我内心的情感却如同一泓宁静致远的湖水,波澜不兴。
可是,在不久移步换景至四行仓库时,我安然平静的心湖防不胜防,却又理所当然地被彻底打破了,且持续了很久也未恢复如初。
事实如是:当午餐过后,中巴车七拐八弯地驶向四行仓库纪念馆的时候,我内心原本平静的湖水就已经涌起了阵阵涟漪。因为导游李女士在中巴车上以洋溢的热情和亢奋的讲解,向我们介绍了四行仓库那段九死一生的历史,电照风行的影响,以及惊天骇地的壮举。当我的耳畔接二连三地回荡起“1937年10月26日”这个刻骨铭心的日期,“八百壮士气势如虹”“四百二十四名壮士坚守孤楼”“三个月的顽强御敌”这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数据与深刻的特殊记忆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安之如素。
13时35分许,我和同事们抵达了四行仓库纪念广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西侧那面崇墉壮观的巨型的破壁残垣,它高约二三十米、宽约五六十米,犹如一道历史的屏障矗立在众多览客面前。虽然岁月的侵蚀与风雨的洗礼让高墙上方的一行大字已变得模糊,甚至部分已脱落,但“部、海、部、仓、库”这五个大字却依然赫赫在目、清晰可辨,它们如同历史的忠实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艰苦卓绝的经历,引人陷入沉思。而墙壁上那些分布着疏密不均、大小不一、深浅有异的弹孔,则仿佛是历史无声胜有声的见证者,默默地讲述着那个烽火密布、硝烟笼罩的年代里,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
聚精凝视着这些七零八落的弹孔,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回到了那个出生入死、短兵接战的多事之秋,感受到了无数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付出的壮烈牺牲和崇高信仰。
在导游李女士的悉心引领下,我踏着沉重的步伐,怀着敬畏的心情,举着凝重的目光,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步入了庄严肃穆的四行仓库纪念馆。我一边聆听着导游专业详尽的讲解,一边迈着细碎的步子缓缓地进入了一层展厅,只见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视频正在感肺动腑地播放着,它如同一股强劲的历史之风,瞬间拂过我的心田,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弹雨枪林岁月的洗礼,思绪也随之穿越回了那段硝烟四起、危机四伏的峥嵘岁月。那一幕幕伤亡枕藉、血肉横飞的惨烈场景宛如一幅幅沉重的历史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地铺展开来。每一笔都浸透着先烈们的鲜血,每一划都深刻记录着那段悲壮的岁月,让人不禁为之哀容凄目。
此情此景,不由得把思绪追溯至那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1937年深秋时节,天空灰蒙蒙、阴森森的,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刺鼻的火药味,枪声隆隆不绝于耳,硝烟滚滚遮天蔽日,战火熊熊照亮了整个天空。面对坚枪利炮、贼眉鼠眼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国军队虽然处于明显的劣势,枪支弹药匮乏,人员伤亡惨重,但他们的眼神中却没有丝毫的退缩和放弃,只有刚烈与坚毅。
四行仓库——这座原本是都市中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货物存储之地,在那一年的深秋,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保卫战而变得家喻户晓。它成了“八百壮士”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英勇顽强的战士们,在这方寸之地与杀人如麻的敌人斗智斗勇,以他们的睿智和勇气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它成了“八百壮士”锻炼革命坚定信仰的大熔炉,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他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锤炼了信仰与忠诚的顽强意志;它成了“八百壮士”铸就浑身是胆的搏击场,他们在这方寸之地与罄竹难书、罪大恶极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反击,都彰显着他们的临危无惧;它成了“八百壮士”坚守信念的主阵地,在这四面楚歌的绝境中,他们抔土不让、寸地必争,与灭绝人性的敌人进行着激烈争夺,用生命捍卫着每一寸国土;它成了“八百壮士”甘洒热血的训练营,他们在这一片焦土的战场上,与丧心病狂的敌人针锋相对,展现了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革命气节。
而四行仓库——这座见证了英勇与牺牲的建筑,也毅然高傲地挺立起来,成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伟大象征。
“八百壮士”——这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数字组合,绝非是对人数的简单堆砌,绝非是对人数的简单罗列,也绝非是对人数的简单称呼,它犹如一枚沉甸甸的勋章,镶嵌在历史这一波澜壮阔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辉的形象、惊人的毅力、无畏的牺牲和拼搏的勇气。这是那些在绝望深渊中仍奋力寻找光明之路的勇士们的共同称谓,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镌刻在万古流芳的史册上,与日月同辉,和星辰共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踔厉奋发、果毅前行。
在八百壮士的英雄群体中,既有胸怀壮志、满腔热血、渴望以青春和生命报效国家的青年,也有久经沙场、身经百战、饱经沧桑的老兵。他们在这狭小如弹丸之地——四行仓库,用宝贵的生命和殷红的鲜血,共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悲壮史诗。悲壮之情在这里恣意淋漓地燃烧,犹如黄昏时分天边那最后一抹绚烂的霞光,映照着历史沧桑的每一个棱角。铁蹄苛虐,豺狼施暴,英雄们的鲜血染红了四行仓库的每一寸土地,但他们的目光坚定而神圣,流露出的是屹立不倒的灵魂。每一声呐喊,都是对敌人的无比愤怒;每一滴鲜血,都在书写着人生的血鏖传奇。我坚信:这片被英雄们鲜血浸染过的土地,必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必将成为海峡两岸交流新平台,必将成为苏河湾文脉新延续,必将成为弦歌不辍薪火传的新作为,也必将成为五星红旗猎猎飘扬的新赫扬。
危情重生的四行仓库,是他们心中对家国深沉而执着的爱,如同不灭的灯盏,指引着精疲力竭、遍体鳞伤的身躯继续顽强战斗。他们用沙袋堆砌起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用血肉之躯筑起坚固的钢铁长城,更用铆钉的精神和钢铁的意志,点亮了民族希望的火炬。
置身于四行仓库纪念馆,面对着那精心布置的战斗场景再现时,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沙盘模型细腻地勾勒出战役的布局,微缩景箱巧妙还原了历史的一角,油画雕塑则以艺术的手法定格了英雄们的伟岸身影,影视制作则通过光影交错,生动讲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这一切如同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瞬间将我从理性的堤岸卷入了感性的洪流中。
我的情感防线在战士们“单枪奋勇守阵地,挥刀一跃杀贼寇”这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面前变得脆不禁风、不堪一击,眼角情不由己地有些湿润了。我知道,那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英雄的缅怀,也是对那段惊天地、泣鬼神岁月的同频共振、同时共鸣。那些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场景,深深触动着我、感染着我、鼓舞着我。
触景生情、闻悲伤怀,我不禁联想到历史上那些舍身赴死、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南宋文天祥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慷慨激昂地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则以旷达不矜的气概,颂扬了那些慷慨就义的英雄们;明代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的决心;明朝名将戚继光则以其一生的戎马生涯,践行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的铮铮誓言。
这些振聋发聩的诗句,不正是对“八百壮士”这些英勇无畏的英雄们最真实的写照吗?不正是对“八百壮士”这些英勇无畏的英雄们最深情的讴歌吗?不正是对“八百壮士”这些英勇无畏的英雄们最生动的诠释吗?这些传诵不绝的诗句,不仅是对历史上英勇无畏的英雄们的高度赞誉,更是激励着我们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心怀国家、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和正义,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华美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