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苏东坡江南行散记

作者:小丁同学   发表于:
浏览:27次    字数:5135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15篇, 月稿:15

  盛夏的江南,大地葱茏,山河秀丽,好一派迷人的景致。遥想千年前的那个盛夏,苏东坡首赴江南,从此便与江南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受人们追忆。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州,北宋顶流文豪,数度居朝廷要职,仕途跌宕起伏,一生中五次来到江南。我追寻苏东坡先生在江南的足迹,仿佛在历史的尘烟里看他的身影。

  初到江南

  美丽的杭州在当年一如今日美妙难言,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东坡由汴京来到杭州,不曾想就爱上了杭州,杭州后来几乎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以“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抒发对杭州的眷恋。

  苏东坡有盖世才华,与父亲和弟弟三人曾同朝为官。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任开封府推官。在任期内,他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激怒了当朝宰相王安石,再加此前在变法新政上与王安石的主张对立,立遭罢黜。

  朝廷中有大臣落井下石,上书欲将苏东坡贬为汴京附近小县做通判,然神宗皇帝对苏东坡的忠言至为嘉许,亲自修改委任状,任命他为风景秀丽的杭州通判。

  苏东坡这次杭州赴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才有了人生第一次在江南游历。杭州在北宋皇家心目中地位极高,仁宗皇帝曾以“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赞美杭州,神宗皇帝着实喜欢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优待。

  苏东坡携眷离京往杭州上任。苏东坡很快融入到杭州的美丽山水和文人之中,杭州也赢得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同僚间关系融洽,再加杭州人轻松愉快,有美景、有诗歌,有美女,给诗人以灵感。

  面对西湖的诗情画意,苏东坡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成了横垣在后来诗人面前的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为西湖赋诗至今无人超越。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苏东坡官邸在凤凰山腰,可俯瞰西湖。处于西湖与钱塘江湾中间,自北而南正是当时的杭州城,既缭绕杭州城的烟火气,又贴身绿水青山,也是富家大户别墅区,用今天的话说那儿有豪宅。苏东坡忙完政务,有更多时间逃向大自然饱览风光之美。杭州城周边景区,灵隐寺、天竺顶、葛岭,以及蜿蜒的山间小溪岸边经常有苏东坡出没。

  苏东坡喜欢西湖水上游乐。当年,湖上的游乐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同乐,一种是挟妓游湖。苏东坡有时和妻子儿女一齐去游湖,有时与好喝酒的同僚同游。在湖面上,家庭妇女是望妓而生畏意,而妓女则望家庭妇女而有妒心。妓女们从心眼儿里盼望她们能跳出火坑,自己有家有儿女,就犹如那些家庭妇女一样。

  苏东坡在杭州游历中偶遇十二岁的杭州姑娘王朝云,后来成了他的侍妾,朝云“一生辛苦,万里追随”。朝云仰慕大诗人的才华,老夫少妻甚是和睦。苏东坡的几个女人中,朝云最称知己,东坡先生将她比作“天女维摩”。

  讲到苏东坡的女人,就不得不提起苏东坡结发之妻王弗。王弗是苏东坡故乡女子,其父王方北宋进士,苏王两家世交。王弗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十六时嫁给十九岁的苏东坡。王弗自幼熟读诗书,在处世识人上对苏东坡常有提醒,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在苏夫人亡故后,苏东坡将无限哀思化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成了跨越千年仍被世人铭记的爱情。朝云完全担负起照顾苏东坡生活起居的责任。

  苏东坡经常游览杭州周边的寺院,与山僧交谈,消磨时光。遇到炎热夏天,苏东坡有时一个人独自赤足走上山去。找到寺庙,向和尚借一个躺椅,搬到附近竹林下阴凉处,脱下袍子和小褂,赤背在躺椅上睡觉,形与山野汉子无异,毫无官架子。

  大自然四季变换,苏东坡的脚步亦不停歇。苏东坡走过夏秋,在冬日山行归家后,写下“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水”的诗句赞叹风景之美。苏东坡在将杭州美景“一网打尽”后,经常离开杭州到附近的上海、嘉兴、常州、靖江游历。

  苏东坡第一次到江南,便有心落户江南,曾在一首诗中表示愿意在常州安家,后来苏东坡真的在宜兴置田筑屋,写有“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的诗句。北宋时宜兴属常州。这个宜兴,古属扬州,又属常州,今属无锡,多次更名,因避讳北宋皇帝赵光义的“义”字,由当时的“义兴”,更名为“宜兴”延用至今。

  苏东坡在太湖一带行程亦公亦私,公为赈旱灾,私为尽兴游历。其间还认识了诗人孙觉等许多名流大伽,留下了无数诗篇。人生就是这样,美好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苏东坡在杭州当通判任期三年,很快任期届满,按朝廷规矩又要去新的地方任职。

  再到江南

  美丽的太湖之南有个湖州,城内留有墨妙亭、六客堂等与苏东坡相关的遗迹,就这个湖州对苏东坡来说刻骨铭心。他在到湖州当知州之前万万也想不到,在湖州短短的百日之内,人生急转直下跌入深渊。苏东坡在被从湖州押解回京的途中曾想到了却此生,内心是多么的无助与绝望。

  古代官员需要在不同地区间交流任职,苏东坡在神宗元丰二年三月,调任太湖之滨的湖州知州。苏东坡在湖州看到变法新政给民间带来的困苦,便将民间困苦写在谢恩奏章里。按当时的规矩,臣子赴一地新任官员,要给皇帝上谢恩表。苏东坡上奏的表章被朝廷公报刊登出来。表章中有几句话,被朝中政敌抓住不放大做文章,苏东坡因此官司缠身。

  这场官司御史台冲锋陷害在前,有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话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数日之后,又有人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内容关于农人青苗贷款,农人三个月无盐吃,还有燕子与蝙蝠争论的寓言。诬蔑苏东坡写那种诗,不但考虑欠周,也不忠于君。

  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和好友王洗听到风声,各自匆忙派人向湖州送信。朝廷也派出兵丁火速前往湖州捉拿苏东坡。三路人马展开了竞赛,都欲先达行事。结果子由派去的人先达,苏东坡闻听朝廷拿他,不知罪名轻重,心情极其复杂。半日后朝廷的人也到了,苏东坡稳定心情,穿着官服迎接朝廷来人。

  神宗皇帝无意杀害苏东坡,不过这个案子既然依法控告,皇帝也愿予以充分调查一番。皇帝本想拘来了解一下,没想到他这一调查,后来竟闹得满朝风雨。在苏东坡被押解离开湖州之际,当地百姓夹道洒泪相送。因慑于圣谕,苏东坡被押进京途中未受到残酷迫害。到汴京后又有很多官员受牵连,史称“乌台诗案” ,是北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文字狱。

  苏东坡被押进京消息传开,许多有识之士担忧他的生命安全。当时有多名大臣力保,更有已退休的王安石抛弃政见不同认为苏东坡是个人才,不能因言获罪,且罪不至死。太皇太后也在神宗面前给苏东坡说情,最终神宗皇帝放了苏东坡一条生路,将苏东坡谪居黄州。后人称“乌台诗案”始作俑者是那个写《梦溪笔谈》的沈括,苏轼错将其当朋友。

  苏东坡这次来江南时间不长,前后共三个月零八天,却因表章得罪朝中小人,闹出弥天大祸。苏东坡弟弟子由性格沉稳,曾多次劝其谨慎作文,但其天性难移。苏东坡个性耿直,敢于讲真话,又不善识人,在官场吃亏在所难免。朝云早在做妾之前就说过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大概这也是苏东坡喜欢朝云的缘故吧。

  又到江南

  江南土地肥沃,历来就是鱼米之乡,深深吸引着苏东坡。苏东坡被贬黄州获得自由后,对仕途心灰意冷,欲寻一处养老归隐之地,便想起了江南,想起了太湖西岸的宜兴,盘算在太湖之滨买一处农庄。

  苏东坡名中“东坡”两字与黄州密不可分。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因谪居黄州时效法白居易耕种,在黄州城东一块坡地垦荒种植,便自称“东坡居士”。从此世人便尊称其名苏东坡。

  苏东坡谪居黄州数年后,朝廷允许他可以自由择地生活。他的好友佛印曾劝他安居在扬州。范镇愿他到许昌,二人为邻。苏东坡自己看中了丹徒县蒜山的一片松林,最后他还是感觉太湖西岸的宜兴最适宜。苏东坡托人将父亲在汴京的一处房产变卖,以资购置田地房屋。

  元丰七年,苏东坡第三次来到江南,得到皇上允许在宜兴安居。苏东坡在宜兴置田筑室,买了宜兴城外二十里远山中的一块地,那地块可年产米八百担,能够使一家过上小康生活。这期间苏东坡还另买一块地,有传说十年后原所有人反悔,引起一场诉讼,苏家以博大的胸怀,退还了那块田地。

  有了田地,还要有住房,解决房子,买最省事。苏东坡在宜兴看中一处老屋,甚是喜欢,付了房价五百缗钱,花光了所有的积蓄。那时一千文铜钱穿成一串叫一缗。然而苏东坡并没有住进这座房子,便还给了原主,还舍了五百缗钱。最终,苏东坡在太湖边有了新居,赋诗“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正当苏东坡想象着在富有田园之美的江南安度晚年时,人生有了新的机遇,他接到新的任命,朝廷派他到山东登州做太守。

  四到江南

  苏东坡仕途不顺,还是想起江南,再三请求离京任职,朝廷任命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浙西辖六区,包括现在的江苏部分地区在内。苏东坡元佑四年七月到达杭州,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

  苏东坡这次来到杭州担任的是主官,正是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可以尽心工作了。他不负太后恩宠,请求特别拨款,推行重要革新方案,为建设杭州造福于民,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如果说上一次来杭州时留下的是诗文,那这一次留下的是政绩。

  苏东坡十分关心下属。太守官署的房子已经过于陈旧,军人住的营房也漏雨,军火库更是破烂不堪,城门楼上的房顶都露出一片片的天光,苏东坡向朝廷申请经费加以修缮。

  苏东坡心中装着百姓。曾有一年轻人开扇子店,因父亲去世留下债务无力偿还,加之多日阴雨,扇子卖不出去。苏东坡闻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吩咐年轻人将店中一梱扇子拿来。苏东坡在每把扇子上题字作画,让年轻扛回去还债。年轻人扇子供不应求,有人出高价来迟了没买到甚感惋惜。

  他看到民众患病得不到了及时医治痛心疾首。当时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受治者不计其数。安乐坊存续至今,现在作为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苏东坡治水功绩卓著。他在杭州开展了一系列河湖治理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治理西湖。西湖使杭州有人间天堂之称,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由苏东坡兴建的“三潭印月”,后来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就是那个时候修筑,每当行走在此,怎能不忆苏东坡。

  苏东坡在完成西湖治理工程后,又忙着应对可能的水患。当水患来临时,他又千方百计赈济灾民。苏东坡曾计划治理钱塘江航道,宏伟的计划来不及实施,在元佑六年二月,被调离杭州,又被召至汴京充任翰林学士,开启了一生中高光时刻。

  五到江南

  苏东坡一生中第五次来到江南,在江南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巧合的是多年前他暂住常州时,对朋友说过,准备在此了却残生。没想到一语成谶,生命定格在江南。

  北宋末年,朝廷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宋哲宗去世,徽宗登基,新皇太后摄政。苏东坡等老臣被重新启用,可好景不长。至太后去世后,苏东坡又遭贬谪,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一路向南到海南儋州,再也没有北归到汴京。

  当苏东坡以惊人的毅力和豁达的心胸,慢慢适应艰难的被贬岁月时,又获得自由回祖国大陆自由居住,他渡过琼州海峡,一路北归到达江南。

  由于一路劳顿,喝多了生水,苏东坡染上痢疾,健康每况愈下。好友米芾曾到途中看望,并赠药。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由南北归经过靖江时还专程看了堂妹的坟墓。为堂妹写祭文,文中真情流露。苏东坡对这个堂妹关爱有加,到底他心中对堂妹是怎样的感情,留给世人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团。

  再由靖江沿运河到常州引起了轰动,沿途在运河两岸,老百姓夹河欢迎。苏东坡非常感动,向身边人说“这样欢迎,折煞人也!”此时他已无力立在船头向百姓致谢了。

  到达太湖之畔的家中,一个月光景里,苏东坡的病缠绵不愈,始终倒在床上。他预感大去之期已不远。这时在远方任职的儿子苏迈已经赶回来,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嘱咐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

  苏东坡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给小儿子苏过写了一首诗《庐山烟雨》,道尽了人生哲理,不想让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东坡临终前,儿子迈走上前去请示遗教,但是一言未发,苏东坡便去了。享年六十四岁。苏东坡没有倒在朝中小人的诬陷下,却倒在了小小病菌之下,可惜当年中医没有发明用青蒿素治疗痢疾。

  苏东坡缘定江南,江南大地永久地烙上了苏东坡先生的足迹,在历史的时光隧道里影影绰绰。追寻苏东坡在江南留下的足迹,追寻他一生浩然正气,追寻他心灵的喜悦,追寻他思想的快乐。

  2024年7月8日于上海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