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顾名思义,即把自己的东西临时借给别人使用,或者说暂时使用他人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借”的事象常常出现,日长天久,久久成俗,从而就形成了独特的“借俗”。
在皖北农村,过去物质匮乏,物品短缺,家家都有缺米少面的时候,向人家借东西则是家常便饭。相互间在这样“一借一还”的过程中,是有许多说法的,也是民间的一种“潜规则”。比如说借钱,农村人借钱一般不写借据,全是一种口头上的信用约定,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那个时候农村人手里没有多少钱,即使是借钱,也就是三块五块、十块八块的,亲戚也好,邻居也好,人们都比较重情谊,钱借出去了,啥时候有钱啥时候还,哪怕是自己急着用钱,也不会主动提出要账的,当然更没有利息一说了。但在还钱的时候,借钱人还是会记住借钱的恩情,多少都会带点小,礼物,诸如果子(点心)、白糖红糖、馓子麻花之类的食品,以表达感谢之情。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庄户人家的生活都相对贫困,如果是突然间来了尊贵的客人,尤其是来了长辈亲属,到邻居家借点好面(白面)、猪油、食盐等,擀个面条、炒盘青菜来招待客人,那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农村人再穷,但谁家都会有三朋四友、三亲六眷的,不成文的规矩是,借点猪油、抓把食盐,或者从邻家菜地里拔点蔬菜,一般这些都不会返还的。但借米借面,则是必须要还的。返还米面的规矩是,无论是一碗、一盆、一升或一斗,返还的时候不能更换那个盛器,还必须是那个碗、盆、升或斗。需要说明的是,借的时候盛器装得是平平的,而返还的时候则是要堆得尖尖的,看着要比借的时候多一些。如果还是跟借的时候一个样,被外人知道了,人家会说这个人不懂事。
在农村,如果有一家办红白喜事,都是全村人的大事情,一般会把全村家家户户的桌椅板凳及碗筷借过来使用。常规上,没出五服的亲戚邻居都会自觉地前来帮忙,或招呼客人,或端菜上饭,或倒酒敬烟,人人忙得不亦乐乎。而到了返还这些餐具的时候,则是谁家的谁认领,自行拿走。桌椅板凳好辨别,而碗筷就不好分辨了,怎么办呢?不成文的规则是,以个数计算,几个菜盘子,几个饭碗,几双筷子,数量对上即可,拿走了事,是没有人较真的。这,就是农村人的纯朴所在。
还有借火。说到借火,可能现在有些年轻人不理解了,借火干什么?为啥要借火?是的,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就连农村也不生火烧柴了,可能遇不到借火烧柴的情形了。然而,过去农村借火是常有的事,那个时候很少有打火机,家家户户使用火柴,也叫“洋火”。有时火柴用完了没有赶集去购买,或者是仅有的一盒火柴受潮湿而划不着火了,无奈之下,就用上坟用的草纸折叠起来,到邻居家燃着火,冒着青烟,再拿到自家生火烧饭。我小时候也做过这件事,这种早纸的可燃性较好,燃着火后拿到自家锅灶门里,用嘴一吹就能吹出火苗来,非常方便。再者,在皖北地区,过去无论城乡,在公共场合还不时能够听到“大哥,借个火”“兄弟,借个火”的询问声,这里是专指抽烟的人找抽烟的人借火种,有的把对方的香烟拿过来点燃,也有“嘴对嘴”点燃的,一般说来,抽烟的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这种借火是一种民风,只要提出来,没有不借的。如果是遇到文雅之人,也口称“借光”,语气较为讲究,诸如:“老先生,给您借个光”,弯腰鞠躬,不仅是借到了火种,也有表达尊敬礼貌、借助福气、借助光亮、传递温暖之意,是一种社会美德。
借衣服也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那时候农村虽然贫穷,但农村人自古要面子,处处讲究个体面,出门穿戴整整齐齐的,也是民间固有的一种礼仪。外出作客,或者遇到婚丧嫁娶办大事,主持这种礼仪的长者,一般都会把自己最好的服装穿出来,如自家没有得体的服装,则就要在本村临时借用,以示重视。还有就是男女青年相亲,一般也是要借穿全村最好的服饰,将自己打扮一新,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
当然,借的方面多了去了,再比如说借自行车,借农作物种子,借生产工具,等等。借是生活法则,更是民间智慧,在“有借有还”的生活序曲中,实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