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吉祥寺去——城西乡界址村和树林村①交界的那个吉祥寺。
她就静卧于国道边的林木秀美的小山丘——法雨山上。阳光映照下,她就像一座玲珑精致的皇妃小园林,有小巧的雅室,也有壮丽的大雄宝殿;有幽静的起居阁,也有整洁靓丽的花草坪;她坐北朝南,闹中取静,静中又有环境的赏心悦目,我刚来此就不禁暗想,要是可以在这儿常住就好了!
寺里的师傅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各处,热情地讲解着她的神奇历史。吉祥寺本名棠梨宫,原址在距此西边约百米处。最初,大约北宋末时,太平乡②一石姓先人在外地因与唐平(安史之)乱功臣——忠烈侯张巡将军有某种缘分,于归乡途中特拣择该乡原有一株古棠梨树的该处建一小庙供奉之,是为棠梨庙。后来石姓后人又将其迁址至现所扩建而为棠梨宫,继续供奉唐忠烈侯张巡将军,且亦陪祀上他们那个石姓先人的灵位。故自彼时以来此庙主要是石姓家族维持——这样一直到民末共初。奇怪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外地外姓修建的无关本乡的庙宇,当地李姓及其他家族并不反感、拒毁之,反倒竟然颇为周济照拂,常以家族公财接济之——可见其时这里的乡俚贤达崇尚忠臣与善士之风尚之浓厚。至当代则先后有几位外地僧人来此开辟扩建,供奉佛教神祇,兼祀张巡将军乃至那位石姓先人——而这些也得到了当地乡村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其中一位傅姓师傅(释慧地)住持最久兴建最多,并由其改名吉祥寺,现任住持即其徒弟释慧觉……听着庙里师傅和附近长老讲着吉祥寺幽远神奇的历史,我感觉我在这里触摸到了一条由一种古老而崇伟的精神意识灌筑而成的道统文脉——深埋于古今底层土壤中的民族精神之根系,仿佛看到那些并非由金钱名利而是由忠、义、信、善、超脱……串联起的村庄、人物、遗迹乃至花草树木,织成的一部史诗,一部当地民族精神的史诗,如今天的吉祥寺的光华——丰富、神奇、灿烂辉煌!
那么走,到吉祥寺去!
在她颇具唐风的殿堂里体验对先圣及其救渡功德的庄严肃穆,在斋堂体验对劳动、对供养、对善举的珍惜、感恩、图报,在教习室体验自力自强、文艺修习结合和与民同乐,在经楼禅阁体验静心、专精、脱离庸俗和激发潜能……久处庸俗虞诈、身不由己的尘雾之中,何妨暂离片刻,体验一下刹那间的自然宁静、淡泊纯粹、公而无我、心无止境、至真光明的境界呢?
如果你还心存一丝纯粹一丝宁静,如果你还自诩文人,你应该知道这就是自然,这是人性,这是道德,这是真善美;除此之外,人不就是一具物欲的躯壳吗?
走吧,一起到吉祥寺去!
这里法师、居士、行脚僧没有道貌岸然水火不侵,而是待人随和亲切、言谈和善,依人之常情而接,就人之需求而解。听见他们说欢迎你们常来访来住,我不禁问,外人来此久处食宿要多少钱?他们说不要钱,吃住一个月都不要钱,一个月以后给150。我惊奇:“一个月都不要钱?一个月后一天150,还是一个月150?”答曰:“一个月150。”我哑然:这里没有抽签卜卦,不强拉着点长明灯,不搭销香烛佛珠,更不汲汲于祈福洗礼、禳灾超亡——总之不搞那种以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法醮佛事”,而是专心于修身养性弘扬本门的善忍无私,在当今这个唯钱是命、舍人为己的名利场里,如此这般怎么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呢?又怎么供应得了四方来客呢?
他们的解释仿佛很轻松很淡然,但我还是疑虑重重、放心不下,反复追问着……
最终我还是明白了,拨开纷乱浑浊的俗世外壳,于幽远角落、青萍之末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良知和虔诚存在的,只能说太多的人因太厚的俗尘障目肤浅愚妄,不知深入而已。
走,到吉祥寺去,真的有必要去!去触摸她园林般光华背后的民族精神根系,去体察她光华背后的自然宁静和真道,让她的光华照见你我他,照见世道人心!
不久,我还要去吉祥寺,必须要去的,为什么不呢?
注:
①城西乡界址村和树林村:均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境内。
②太平乡:早前太湖县原有的乡,现已撤并至江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