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们送走了许多个春又迎来了一个春,忙碌的日子险些让我们又错过了一个春,春意还是需要慢品,用记忆打开感官,用味觉留下时间。
我们最早品评春意,是那首如今也能信手拈来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惊叹于古人于寥寥几字间,以听觉和视觉道尽了春的模样,又暗恨他闲来无事给我们添了背诵默写的烦恼。后来渐渐长大,我们又学了朱熹的《春日》,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见到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明白了“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那时的语文老师总是从手法、意象、情感等方面给我们分析一通,誓要带我们学会在寥寥几字间品尽春意。如今,丢开这几字间的春意已久,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让我们无暇去慢品诗歌中的春意。能够到户外看看金黄的油菜花,多看几眼山间路旁的桃红李白,便也算个惜春赏春的人了。但打开时间的记忆,你我皆从诗歌文章中走来,见得这春意,又怎会无感呢?只是走马观花的速度让我们少了慢品的诗情和意趣。
公路沿线油菜花
转眼间又是一年春,闲暇之余,赏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觅得了金黄的浪漫,也沾了满身花泪。提笔想要写些什么,然而却发现自己表达不出其间的欢喜忧愁,想起早前买过一本关于四季的散文,叫《橙黄橘绿半甜时》,是集老舍、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等名家关于四季之作,既然我表达不出,那不妨去品品名家笔下的“春意”,于尘灰中翻开书卷,慢品散文中的“春意”,确实寻得了另一番滋味。
诗歌中的春意,多为诗人的喜爱、赞美与怜惜,而近代的名家又另辟蹊径,不见多少喜乐,却尽显哀怨。你看《春风》里老舍说:“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丰子恺在《春》里讲:“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萧红更是借“春意的热闹”讲述了一番对那个时代下乞讨人的同情与对外国人的嘲讽和不满。这长长的白话文中的“春意”还真是与众不同,似乎与我所想“品”的“春意”背道而驰了,我本应该败兴而归,却又觉得收获满满,谁规定“春”一定是明媚温暖、讨人喜爱的代名词呢,所谓千人千面,春景也当如此,慢品春意也该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名家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无数的文人在迷茫中寻找着救国之路,后又被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这样背景下的“春意”要是还都是“喜乐无忧、欢快自在”,反而会让人皱眉不适。老舍在他《春风》的文末直言:“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向往的是“春意”又不是“春意”,于这些散文中“慢品春意”的“意趣”就在于此了。名家们借笔下的“春意”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义”细细讲述,比起诗歌的诗情画意之美多了许多生活的温情。
公路沿线油菜花田
《人民日报》说:“手持烟火以谋生,手持诗意以谋爱。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一半烟火,一半诗意。”而现实大多时候,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琐碎,我们不免满面尘霜,恨不能将时间掰碎了,失了“慢品春意”的闲情雅致,甚至忘记了“慢品春意”其实很简单,有双描绘万物的眼睛,能够“我见青山多妩媚”,有阳光充盈的心扉,能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有会窃取时间的双手,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在春茶、夏果、秋落、冬酿中试着用感官书写记忆,用味觉留下时间,那些美好的、悲叹的、浪漫的,让人会心一笑的故事,也许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含义,但却是我们经历世事无数后的甘之如饴,因为那是我们温情的生活。
慢品春意,也不止春意,是我们在忙碌之余静心而见的美,是在琐碎之余平心而感的乐,是苦闷之余宽心而品的甜,余生很长却又很短,莫负上苍的一切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