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再叙三川兄弟

作者:夏祥林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179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余兴未尽,又来叙叙。首先解密,以示尊重。

  据我所知,三川兄弟最初毕业于一所专科农校——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园艺师资专业(俗称果技)。大体上和小老乡王勇一样,身为农村子弟,受时局所限,若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是一条相对公平的“捷径”,值得争取。于是,不管是大专还是中专,只要有书可读、有学可上,关键是还能转户口摆脱农民身份,毕业后还能分配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工作单位,吃上国家供应的口粮(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还有工资收入,这可不就是乌鸡变凤凰、鲤鱼跳龙门吗?

  所以,不管怎么说,在当时这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即便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相对而言,祥川比我还幸运。1981年我初中毕业时,没被中专(中师)录取,只能继续读高中。后来再看,我又比上了中专(中师)的学子更幸运(我直接考上了大学,有了固定工作,无需再提升学历,这是后话)。

  说祥川的幸运是相对的,因为他是读了高中后考上大专的。他读的是职高(三星职中),所以报考大专学校时会有专业限制,可选择的学校相对较少。但他最终还是考上了,有一种搭上末班车的感觉,真可谓风雨过后见彩虹,实属幸事。

  顺理成章地,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金堂一个更为偏僻的地方——赵家职中任教,正好专业对口。具体情况暂且不表,后来他成长为一名教语文的小学老师,而且在县、市、省各级都小有名气。

  可以想象,在如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既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作为男人的家庭责任,还要协助完成兼任的其他社会组织的义务,他能荣获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巴蜀教育读书人物”称号,其中的艰难困苦、辛勤付出、非凡努力,局外人很难感同身受。

  就在《三川印记》成文之前,我本想和他一起坐坐,喝茶聊天,结果未能如愿。他在微信里回复我:“谢谢林哥,辛苦了!搭班老师做手术,请假三周了,我累得够呛!回家就只想躺着,不想起来。”

  我不禁感慨,作为一个男人、一名教师,在法定假日里,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天,竟成了奢望,无法实现,难以享受……呵呵,不说了。

  说点题外话。我最近才开始静下心来阅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已经读到第七回了。上面有很多评语,其中“做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这句话格外引人注目。我一直不明白,识字都50多年了,为什么之前一直没能坚持把这本众所周知的名著完整地读一遍呢?小老乡王勇都读了几十遍了,还写了那么厚一本读书笔记《红楼梦录》。看来,祥川兄弟的用功程度,也不是我这个“林哥”所能完全体会的。没来由地,忽然就想起了苏轼《定风波》中的“穿林打叶声”,由远及近,由小变大,滚滚传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大概,唯一的答案,还是一个字——爱。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