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荆州和襄阳都是楚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汉平原上。
我对它们的最初印象,源于三国文化的影响。小时候,我爱看《三国演义》连环画,爱听《三国演义》的故事,《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共一百二十回,其中七十二回提及荆州,大部分情节又围绕襄阳展开。“得荆州者得天下”、“铁打的襄阳”、“关羽大意失荆州”……,更让我对荆州、襄阳充满了神奇和向往。
一次自驾游,我们沉浸式体验了荆襄大地的千年风韵,屏气聆听了它的岁月之歌,所有的兴替聚散、演绎变幻都让人思绪翩翩。
一、 三国时的荆州在哪里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荆州和襄阳政治上曾经隶属,军事上互动频繁,文化上相互交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襄阳有座高大的“卷门”,门额上赫然刻写着“荆州古治”。城内还有一条繁华街道,名曰“荆州街”。这里明明是襄阳的地盘,为何有““荆州古治”和“荆州街”呢?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原来,我们今天理解的荆州和三国时期的荆州有很大差别。
东汉末年,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荆州是其中之一。那时的荆州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它的地域非常广阔,跨越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份,下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等七个郡。身为汉宗室的刘表担任荆州牧时,将荆州治所从湖南汉寿迁到襄阳,使得襄阳成为荆州的政治中心。所以,现在襄阳有“荆州古治”、“荆州街”就不言而喻了。而现在的荆州当时叫做“江陵”,它既是江陵县的县治,又是南郡的郡治。
公元 208 年,刘表因病去世。曹操想要统一南方,与孙权、刘备发生了赤壁大战,曹操兵败后北撤,致使荆州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瓜分。曹操仅占据着南阳郡及南郡北部的襄阳等地;孙权只得到了江夏郡及南郡南部的江陵等地;刘备则趁机抢占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等四郡。此时的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于是向孙权借荆州,其实借的就是南郡南部的江陵等地。鲁肃为了顾全孙刘联盟,为曹操多树一个敌人,劝说孙权答复了刘备的要求。公元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借出去的荆州。因为江陵的战略位置太过重要,往北可威胁宛县、洛阳,向西则可进取巴蜀,刘备没有照原样归还,而是将长沙郡、桂阳郡给了孙权,手中还掌控着零陵郡、武陵郡以及江陵等南郡南部的一些地方,并派关羽在此镇守。关羽将大本营设在了江陵,现荆州古城老南门的关帝庙,即关羽镇守荆州十余年的府邸故基。后来,所谓关羽“大意失荆州”,失去的就是他所镇守的江陵等地。
宋代,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仍清晰地写道:“破荆州,下江陵”。说明在苏东坡的时代,荆州与江陵仍是两个独立的地名。其中“破荆州”中的荆州,指的应是襄阳,因为襄阳曾是刘表担任荆州牧时荆州的郡所,那时的襄阳代指荆州。“下江陵”中的江陵,应该是现今的荆州市,因为江陵后来曾是蜀汉在荆州的治所。直至元朝末年,朱元璋改元中兴路设置荆州府,属湖广行省,治所在江陵县(即今湖北省荆州市)。清朝沿袭,置荆州府。
二、荆襄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
荆州和襄阳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文化地位。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继位,为了扩张的需要,将国都从丹阳迁到今荆州城北的纪南城。自此,先后有六个朝代三十四位皇帝在此建都。其中,自楚文王迁都纪南城至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纪南城,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经历了二十代楚王,成就了楚国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历史功业,创造了内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辉映、外与同时期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虽然二千多年过去了,古老的纪南城至今还有大量的古建筑遗址被保存下来。站在高高的烽火台遗址上,可见古城垣像一条巨龙横卧在田野中,它东饮赤湖之水,尾扫龙山烟云,北听纪山松涛,南望奔腾的长江,当年楚人气吞山河的气势如在眼前。
荆州不仅历史悠久,还是赫赫有名的“宰相之城”,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共走出宰相(首辅)一百三十八位。现在,荆州城内东隅、宾阳楼附近有一座新落成的张居正故居,为明清园林式建筑风格,是按照当年的布局重建的。内有太岳堂、太师居、碑亭、纯忠堂、捧日楼、张文忠公祠、文昌阁、纯中殿等景点。张居正,历隆庆、嘉靖、万历三朝,曾任内阁首辅,他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万历新政”,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明朝的局势。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明神宗为之赠上柱国,谥号“文忠”。但在张居正死后,明神宗被一些谗言所迷惑,削去了张居正的官职和谥号,查抄了他的家产,直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张居正才得以平反昭雪。站在张居正雕像前,回望张居正跌宕起伏的人生,我不禁唏嘘不已。张居正为了大明的未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由于官僚及豪强势力百般阻挠,致使改革半途而废,自己也蒙受不白之冤,这些都会给后世的政治、经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襄阳则是楚国先民以启山林的创业之地,孕育了春秋时期玉石鉴赏家卞和、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王粲、“智圣”诸葛亮,唐朝名相张柬之、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北宋书法家米芾等,诞生了“三献和氏璧”“邓国版唇亡齿寒”“伏龙凤雏”等典故,蕴藏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既然来到襄阳,必然要去古隆中,这里是诸葛亮青年时期躬耕隐逸之处,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隆中对”等历史事实都发生在这里。在古隆中景区欣赏了节目表演之后,我们便上山参观。放眼望去,青山连绵,绿意盎然,仿佛一幅水墨画卷;秀水潺潺,清澈见底,恰似灵动的丝带环绕。走进武侯祠,我们情不自禁地对这位智慧超群的古人肃然起敬;在诸葛亮的茅庐前,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当年诸葛先生在此是如何卧读躬耕、生活起居的;漫步在三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诸葛亮“三顾茅庐”时的风采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岸身影。古隆中还有躬耕田、小虹桥、六角井、抱膝亭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好像都在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位于襄阳城中心的昭明台,原名“文选楼”,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它是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也是一个打卡地标。萧统是梁武帝的长子,酷爱读书,笃好玄学,他最大的功绩是主持编撰《文选》一书,选录了前秦至南朝梁代千年间的诗文辞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三、雄伟壮观的古城墙
从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城墙,到了明代,朱元璋接受了学士朱升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使城墙的修筑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由于战乱或其它天灾人祸,很多古城墙被毁坏或拆除。而荆州和襄阳的古城墙,虽饱经战火洗礼,历尽时代沧桑,却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原为土城,南宋时始建砖城,元初拆除,明初重建,明末被毁,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重建。整个城墙,通高近九米,厚约十米,周长约十公里,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城垛、藏兵洞等建筑。其中,最壮观的是东门的城楼宾阳楼,瓮城地面宽广,搭着操演军阵的舞台,还有公安门藏兵洞,让我们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据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的古城墙,有“南国完璧”之美誉。
襄阳古城墙,筑于汉初,城垣周长七点六公里,城高八米,四面六门。这六座城门,每个城门都设有瓮城,东西南三门还有吊桥,城北以汉水为池。城墙上,留有仲宣楼、魁星楼、狮子楼、夫人城等建筑,并设置垛堞四千多个。其中的“夫人城”颇有名气,东晋太元年间,前秦苻坚派苻丕攻打东晋要地襄阳,时东晋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镇守。在城防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略懂军事的朱序母亲韩夫人,亲自登城观察地形,然后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在襄阳城西北角增筑一道内城,挡住了攻城的秦军,韩夫人也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有确切记载的巾帼英雄。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之功,后人称此段城墙为夫人城,并在上面建纪念亭,内塑韩夫人石雕像。值得一提的是襄阳古城墙外的护城河,它是亚洲最宽的护城河,最宽处约二百五十米,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美名,为襄阳古城墙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两座古城墙,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每一道裂痕都诉说着御敌的沧桑。站在城墙上,遥想当年群雄逐鹿攻城略地的情景,心中感触良多,不知多少生命惨烈消失,化为这片大地的尘埃。
为一览襄阳城和汉江美丽的夜景,我们特意来到了与襄阳一江之隔的樊城,于晚上八点多从龙子口码头乘上游轮,坐在二楼观景甲板的小桌旁。江风习习吹来,给人一种惬意的清凉。旁边有导游讲解及驻唱歌手表演,更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游轮起航了,我们望着两岸斑斓迷离的灯火,欣赏着浪漫梦幻的汉江夜景,远眺灯火通明的襄阳古城,感受到了襄阳的另外一种美。
四、三国兵家必争之地
荆襄地区,位于魏蜀吴三国的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在整个三国时期,荆襄地区发生过许多战斗,著名的有赤壁、襄樊、夷陵三大战役,这些战争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也见证了无数英勇将士为国家和民族拼搏奋斗的身影。关羽就是三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驻守荆州(江陵)的关羽,率军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现在,在襄阳汉江一桥的桥南处,伫立着一个震华门,其内额为“威震华夏”四个大字,这是明代为纪念关羽襄樊大捷而设立的,关羽就此冠以“威震华夏”的称号。虽然关羽后来败走麦城,结局非常悲惨,但他那“忠”“义”“勇”的精神,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却占据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武圣”。
更加巧合的是,魏、蜀、吴三足鼎立起于襄阳,三国归晋的收官之战也源于襄阳。
建安十二年,刘备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依附在荆州刘表身侧长达六年之久。他眼睁睁地看着岁月流逝、壮志未酬,常常流露出无奈与不甘。然而就在这一年,刘备迎来了人生中的曙光,他“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谦虚诚恳的态度所打动,向其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后在诸葛亮等文武大臣的辅佐下,刘备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终于建立蜀国,完成了匡扶汉室的基业。如此看来,襄阳不就是三足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吗!
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灭亡。公元265年(泰始元年),司马炎受禅让建立晋朝,即晋武帝,他决心灭吴,一统天下。因为襄阳相对于吴都建业(南京)较近,是消灭吴国最好地选择,所以,晋武帝以尚书右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开始灭吴的战略部署。后又封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将灭吴战争的大本营设在了襄阳。公元279年11月,杜预统领水、陆大军直捣吴都建业,一路上势如破竹,吴主孙皓被迫投降。自此,晋武帝司马炎完成了统一大业,三国归晋。可以说,发端于襄阳的这一战,为三国归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文物记录历史更真实
荆州博物馆藏品丰富、种类多样,在这里我们品读了荆州更加真实可靠的史实。当历史的厚重被陈列的文物打开,透露出的深邃、神秘、久远,让人颇为震惊。石斧、黑陶、青铜、铁器、玉饰、丝绸、兵器、漆器、农具、古尸……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反映了荆州古老悠久的历史、繁荣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馆内收藏的文物(主要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多达近二十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近一万八千件(套),越王勾践剑、虎座凤鸟悬鼓、漆木彩绘蟾座凤鸟羽人、青瓷荷叶盖罐、吴王光戟、人执龙形玉佩等,堪称镇馆之宝。特别是越王勾践剑,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铸剑技术与精美的装饰工艺。我站在这把宝剑面前端详了很久,仿佛穿越历史时空,看到勾践佩戴着这把锋利的宝剑,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谋远虑的策略,最终成功报仇雪恨。
这次荆襄之旅,虽然弹指之间,管中窥豹,但其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古韵已让我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