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小山村里的电影博物馆

作者:杨平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746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6篇, 月稿:6

  从化州市区向西沿着省道化合线走到25公里处,道旁有个小山村——化州市林尘镇白沙村委会棠美村。村里有个电影博物馆,馆内藏有1500多件珍贵的电影老物件,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这两三年里,我随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文联的同志先后参观过四次,每次参观都受到很大的震撼。

  一班老同学闻知有如此电影博物馆,兴趣甚浓,叫我当向导一睹为快,我一口答应。夏初,我带领七八个老同学第五次走进棠美村参观电影博物馆。

  电影博物馆馆长叫吴庆志,因为我多次到访参观,已经很熟,是老朋友了。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交谈。眼前,琳琅满目的电影旧物件,令老同学们惊叹不已。置身此景,看着看着,把我们带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放映电影的喜悦之中——

  当太阳还有丈把高的时候,村里的大禾堂已挂起了电影银幕。这时,村里的和邻村的孩子们就早早从家里搬来木凳子,或者拾来一块砖头抢占位置。在地里劳动的社员没心思做工了,提早收工回家吃晚饭,放下碗筷也懒得洗,急匆匆赶到电影场寻找孩子号占的位置。有老太婆好奇地走近电影银幕,轻轻地抚摸白布银幕,不断地唠叨“”怎么这块布能走出人来的?”有老大爷凑近电影放映机旁问电影放映员:“同志,电影机里怎么装得下这么多人呀!”于是旁边的人就哈哈地大笑起来。一场《地雷战》或《南征北战》放映完毕,人们余兴未尽总舍不得离开。在回家的路上,人们慢慢地踱着步,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电影上的镜头,讲鬼子踏着地雷被炸得血肉横飞,讲敌人的汽车被炸得四轮朝天。回到家里,夫妻孩子还不肯睡觉,滋滋有味地重复电影里的有趣事儿。

  我们一班老同学都是七十开外的老同志,历经农村放映电影时群众欢天喜地的时期。我们边参观边谈起青少年时期看电影的得意事儿,又不时地向吴馆长问这问那。吴馆长非常健谈,请我们坐在一楼客厅里边喝茶,边介绍起博物馆的建设。

  吴庆志今年正好是步入古稀之年。他20多岁进入公社电影放映队。那些年头,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群众对电影的追求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为了把电影送到群众中去,他同电影放映员爬山涉水,村过村放电影。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电视的兴起,电影行业受到冲击,吴庆志毅然离开化州到深圳,先是承包龙华区文化站,后从事修理和建筑业。由于积极拼搏,事业有成。吴庆志富了不忘家乡,这些年里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期间,他仍然念念不忘电影事业。他觉得电影放映始终是内心的牵挂,他决心创办电影博物馆,将电影精神传承给下一代。2021年,他投入大笔资金建造一幢3层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大楼,豪华装修,设中央空调。同时面向全国搜寻、征集和采购电影旧物。他同几个好友先后到过北方新疆和黑龙江搜寻、采购大型电影器材。目前,电影博物馆内已收藏有50多台旧色电影放映机,这些旧色电影机全部维修好均可放映。展览馆里收藏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色电影,如《董存瑞》《白毛女》《地雷战》《南征北战》等200多部红色胶片电影。有一批当年放映的《阿诗玛》《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电影海报和《大众电影》等电影杂志。同时储存了1000多部数字电影。总展品达1500多件。

  我们好奇地问:“吴馆长,整个电影博物馆包括建筑造价和旧电影器械、物件的搜集、征集和收购,投入了多少万元?”

  吴馆长回答:“总价不少于2000万元。”

  听吴庆志讲投资了2000万元时,我们不约而同“哇”了一声。当我们张开的口还没合上来,吴庆志馆长接着说道:“这只是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早些时候破土动工了。”

  原来,我们参观博物馆时是在室内,关了窗门,放下了窗帘,开着灯光,开着中央空调,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他掀开窗帘,我们透过玻璃看到不远处有推土机、钩机在工作。此前我曾经见到的一口鱼塘已被填平。吴馆长接着说:“第二期工程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将建造一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三层大楼。一层内设演出大厅、电影放映室和会议室。二层为电影文化展厅。三层为红色文化教育和本地特色文化展厅。整幢大楼安装双步梯、双电梯、办公室和发电房等配套工程。此外,博物馆外还建文化长廊、绿道、停车场。总投资约2000万元。”

  我们七八个老同学听着吴庆志馆长的介绍,无不为他的善举所感动,啧啧称赞吴馆长站得高看得远,舍得大投入。有个从领导岗位上退下的老同学说:“这样的电影博物馆在全国乡镇中实为罕见,可能是绝无仅有。”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