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元宵和汤圆,藏在味蕾里的乡愁与传承

作者:杨安琪   发表于:
浏览:36次    字数:1089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25篇, 月稿:25

  在我家附近,有一家二食堂加工坊,那可是个声名远扬的地方。每逢正月十五,这里便门庭若市,买元宵的人络绎不绝。据说高峰时每日能售出近一吨。这家店颇具历史底蕴。据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这里的元宵和当年乌鲁木齐清真二食堂做的味道一模一样。一九五四年建成的乌鲁木齐清真二食堂,其元宵曾是当地老百姓元宵节的不二之选,可在二零零二年破产后,一对夫妻延续了它的传统元宵加工工艺,开办了如今这家二食堂加工坊,不仅继续了传统元宵工艺。还增添了许多当地居民喜爱的传统面点。

  打记事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就是我生活中的固定仪式,那时全市的甜食店寥寥无几,可清真二食堂的元宵却备受少数民族喜爱。随着国营餐饮业的陆续破产,想吃传统小吃变得越发困难,而二食堂加工坊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人们对传统元宵甜食的渴望。

  一九七八年的春节,我在成都和篮球队友一同度过。那段历史让我印象深刻。大年初一早上,没有北方习惯吃的饺子,摆在面前的竟和元宵外形相似但称呼不同的汤圆。软软的外皮,柔滑的馅料,吃了许多肚子也没有腹胀感。这让我十分诧异。在儿时的记忆里,只有正月十五才吃元宵,而且那时吃的元宵好像和汤圆不一样。吃几个就觉得肚子胀,父母也总念叨元宵好吃难消化。就这样,带着这些记忆,我们渐渐长大。

  后来我才了解到,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先把馅料切成小块,蘸水后放入盛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动,边滚边洒水,直至达到合适的大小。而南方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先用热水把糯米粉烫过,揉成湿面团,再像包饺子一样把馅料包进去,揉成圆形。从外观形态上看元宵表面相对粗糙,有一层干粉附在表面,皮偏硬,容易干裂,不易保存;汤圆则外表光滑细腻,有粘性,煮后汤相对清澈。内馅方面,元宵相对单一,汤圆的内馅相对种类繁多。

  虽说元宵和汤圆本质上都是元宵节的特色美食,但它们承载的是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情感记忆。元宵是北方人的习惯称呼,汤圆则蕴含着南方人的人文情怀。如今,我居住的城市满街商超都有汤圆售卖。可手工制作元宵的店家屈指可数,二食堂加工坊便是其中一家。这里承载着老一代前辈对元宵的深深怀念。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好这一口滚出来的元宵。

  今年春节,我在南方过年,大年初一依旧保留着北方吃饺子的传统,正月十五却吃起了汤圆。望着碗里的汤圆,故乡附近的二食堂加工坊的手工元宵不禁浮现在眼前。个头大、皮劲道、汤浓郁,吃几个就饱腹感十足。这两天,去哪里买元宵的人想必又多了起来。妈妈,今天给我盛五个元宵,奶奶,我要 一个汤圆。儿时的记忆与现实的场景相互交织,让我愈发明白。元宵和汤圆,早已不止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家的眷恋。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