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银杏叶飘落在图书馆的玻璃穹顶上时,七十二岁的陈伯正蜷缩在古籍修复室的角落,颤抖的手指摩挲着泛黄的《红楼梦》残卷。他的虹膜扫描仪突然亮起,全息投影在古籍上方展开一封未署名的信:"致1978年的陈立国:别去松花江大桥,那是场骗局。"
"您又在看'时空来信'了?"实习生小棠端着热可可进来,AI助手"青鸟"在她肩头闪烁。这款搭载量子纠缠算法的智能体,能通过历史数据库推演平行时空的蝴蝶效应,但陈伯始终拒绝将信件录入系统——他固执地相信这些信笺带着体温。
三个月前,陈伯在修复明代家谱时,发现夹层里藏着同样的全息信纸。当他用放大镜对准"1966年冬,火盆里的蓝布包"时,修复台突然浮现立体影像:年轻的自己正将铁盒埋进老宅槐树下。次日,陈伯真的在槐树根须间挖出铁盒,里面除了褪色的粮票,还有张写着"2023年别拆西厢房"的信笺。
"青鸟"监测到陈伯的脑波异常活跃,主动接入他的神经接口。在记忆宫殿般的虚拟空间里,无数信笺如候鸟迁徙般穿梭,将陈伯引向1978年那个暴雨夜。他看见自己浑身湿透地冲向松花江大桥,怀里揣着用祖宅抵押的五百元汇款单——那是骗子伪造的"边境贸易邀请函"。
"现在改变还不晚。"青鸟的声音带着金属质感的温柔。陈伯却突然剧烈咳嗽,修复室警报大作。医疗AI诊断他罹患晚期肺癌,剩余寿命不足三个月。
当夜,陈伯在病房收到新信:"致此刻的陈立国:请把槐树下的铁盒交给穿驼色大衣的姑娘。"次日清晨,小棠捧着铁盒出现在病房,她大衣上别着的银杏叶胸针,与1978年暴雨中递给他雨伞的姑娘一模一样。
"我是您资助的第三十七个学生。"小棠的泪珠滴在铁盒上,激活了全息档案。原来陈伯三十年来匿名资助的贫困生,都曾在人生关键节点收到过"时空来信"。青鸟此时揭晓真相:这些信笺是陈伯自己用意识碎片编织的时光锚点,每当他帮助一个绝望者,就会在平行时空种下希望的种子。
"您不是穿越者,是摆渡人。"青鸟将陈伯的意识上传至记忆云库,那里漂浮着成千上万封未寄出的信。陈伯最后看到的画面,是1978年的自己在大桥前停住脚步,转身跑向邮局汇款给山区失学儿童。
三个月后,图书馆举办"时光信使"特展。小棠站在陈伯的修复台前,将新收到的信笺投入量子邮箱。信封上褪色的钢笔字迹写着:"致未来的自己:今天又帮一个孩子改写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