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唐伯虎祝寿

作者:梦旎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322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19篇, 月稿:19

  明朝正德年间,苏州城内有个才子名叫唐寅,字伯虎。此人诗画双绝,尤其擅长即兴创作,每每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他生性洒脱不羁,常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深意,在文人雅士中颇负盛名。

  这年春天,苏州城西的赵员外府上张灯结彩,正为老太太的九十寿辰做准备。赵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赵员外更是苏州城数一数二的绸缎商人,家财万贯。老太太年轻时守寡,独自将赵员外抚养成人,如今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在苏州城传为佳话。

  赵员外是个孝子,为给母亲办这场寿宴,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准备。他特意从杭州请来名厨,从扬州定制戏班,连宴席上用的碗筷都是从景德镇新烧制的青花瓷器。万事俱备,只欠一样——一首能配得上老太太身份的祝寿诗。

  "听说唐伯虎的诗才了得,若能请他来为母亲献诗一首,定能为寿宴增色不少。"赵员外对管家说道。

  管家面露难色:"老爷,那唐伯虎性情古怪,未必肯来啊。"

  赵员外捋了捋胡须:"无妨,我亲自去请。备一份厚礼,明日随我登门拜访。"

  次日清晨,赵员外带着管家,抬着一箱绫罗绸缎和两坛陈年花雕,来到唐伯虎的住处。那是一座简朴的院落,门前几株桃花开得正艳。

  唐伯虎正在院中作画,见有贵客到访,搁下画笔相迎。他约莫三十出头,一身素色长衫,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

  "赵员外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啊。"唐伯虎拱手笑道。

  赵员外还礼:"唐解元客气了。家母九十寿辰在即,久闻解元诗才,特来相邀,望解元明日能赏光赴宴,为家母作一首祝寿诗。"

  唐伯虎看了看院中摆放的礼物,笑道:"赵员外如此诚意,唐某岂敢推辞?明日定当准时赴约。"

  赵员外大喜,又寒暄几句方才告辞。

  待赵员外走后,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来访,见他院中摆着贵重礼物,好奇问道:"伯虎兄,这是哪家送来的厚礼?"

  唐伯虎笑道:"赵员外为母贺寿,请我明日去作祝寿诗。"

  祝枝山皱眉:"那赵员外虽富甲一方,却是个附庸风雅之人,家中子弟也多纨绔,伯虎兄何必与他往来?"

  唐伯虎斟了杯茶,慢条斯理地说:"枝山兄有所不知。那赵老太太年轻时守寡,含辛茹苦将独子抚养成人,如今九十高龄,四世同堂,实在难得。我敬她为人,故答应作诗。"

  祝枝山这才释然:"原来如此。不知伯虎兄打算作何诗句?"

  唐伯虎神秘一笑:"天机不可泄露,明日你随我同去,自然知晓。"

  次日,赵府门前车水马龙,宾客络绎不绝。唐伯虎与祝枝山结伴而来,赵员外亲自在门口相迎,将他们引至上座。

  寿宴设在赵府后花园的敞厅中,厅内张灯结彩,正中摆着一张紫檀木八仙桌,桌上供着寿桃、寿面等吉祥物品。九十高龄的赵老太太端坐在主位,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面带慈祥笑容。

  宴席开始,珍馐美味轮番上桌,戏班唱罢祝寿曲,宾客们纷纷向老太太敬酒贺寿。酒过三巡,赵员外起身高声道:"诸位贵宾,今日家母九十寿辰,承蒙各位赏光。更荣幸的是,我们请到了苏州才子唐解元为家母作祝寿诗!"

  全场掌声雷动,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唐伯虎。唐伯虎从容起身,向四周拱手致意,然后缓步走到厅中央。他目光环视一周,最后落在赵老太太身上,突然抬手指着老太太,高声吟道:

  "这老太太不是人。"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赵老太太脸色骤变,手中茶盏差点跌落。赵员外勃然变色,拍案而起:"唐解元!你这是何意?"

  宾客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有人小声嘀咕:"这唐伯虎莫非喝醉了?怎么开口就骂人?"厅内气氛顿时凝固,赵家子弟个个怒目而视,只等赵员外一声令下,就要将这狂妄之徒赶出去。

  祝枝山在一旁急得直搓手,心想:"伯虎兄这是唱的哪一出?"

  唐伯虎却神色自若,仿佛没注意到众人的反应。他稍作停顿,环顾四周,见所有人都屏息以待,这才缓缓吟出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话音刚落,厅内先是一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好!""妙啊!"赞叹声此起彼伏。赵老太太转怒为喜,布满皱纹的脸上泛起红晕,竟显出几分少女般的羞涩。赵员外长舒一口气,重新落座,脸上堆满笑容。

  唐伯虎微微一笑,目光转向围坐在老太太身边的赵家儿孙,突然又吟出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赵员外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脸色铁青。他的几个儿子更是怒不可遏,最小的儿子赵三公子直接跳起来,指着唐伯虎骂道:"好个唐伯虎!我家以礼相待,你竟敢如此侮辱人!"

  宾客们再次噤若寒蝉,有人已经开始悄悄往门口挪动,生怕一会儿打起来殃及池鱼。祝枝山急得直扯唐伯虎的袖子,低声道:"伯虎兄,快别说了!"

  唐伯虎却不慌不忙,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缓步走向八仙桌,指着桌上那盘鲜红欲滴的寿桃,一字一顿地吟出最后一句:

  "偷得蟠桃献娘亲。"

  静默片刻后,厅内爆发出比先前更热烈的喝彩声。"绝了!""真乃神来之笔!"宾客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赵员外愣了片刻,突然哈哈大笑,亲自上前为唐伯虎斟酒:"唐解元果然名不虚传,这诗起承转合,妙不可言!"

  赵三公子也转怒为喜,挠头笑道:"原来我们'偷蟠桃'是为了孝敬祖母,这'贼'当得值!"

  赵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招手让唐伯虎近前,拉着他的手说:"老身活了九十岁,头一回听人说我'不是人'还这么高兴的。唐解元真乃妙人!"

  唐伯虎谦逊道:"老太太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唐某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

  祝枝山这才恍然大悟,拍案叫绝:"妙啊!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伯虎兄这首诗,看似冒犯,实则恭维;表面唐突,内藏深意。将老太太比作九天仙女,将儿孙孝心比作偷蟠桃的孝行,实在是高!"

  赵员外心情大好,命人取来文房四宝,请唐伯虎当场将诗题写在装裱好的宣纸上。唐伯虎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不仅写下诗句,还画了一幅寿星献桃图相配。赵员外如获至宝,当即命人悬挂在正堂之上。

  宴席重开,气氛更加热烈。宾客们争相向唐伯虎敬酒,讨教作诗的诀窍。唐伯虎来者不拒,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引得满堂欢笑。

  酒至半酣,赵员外悄悄将唐伯虎请到一旁,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唐解元,小小谢礼,不成敬意。"

  唐伯虎打开一看,竟是一方上好的端砚,质地细腻,雕刻精美,价值不菲。他连忙推辞:"赵员外太客气了,唐某不过信口胡诌几句,怎敢当此厚礼?"

  赵员外正色道:"解元过谦了。这首诗必将传为佳话,使家母寿宴流芳百世。区区薄礼,不足表达赵某感激之情。"

  正推让间,赵老太太在丫鬟搀扶下走了过来:"唐解元,老身也有一礼相赠。"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个绣工精美的香囊,"这是老身亲手绣的,里面装的是祖传的安神香料,望解元笑纳。"

  唐伯虎见老太太亲自相赠,不敢再推辞,郑重接过香囊,深施一礼:"多谢老太太厚爱,唐某定当珍藏。"

  寿宴一直持续到月上中天,宾客们才陆续告辞。唐伯虎与祝枝山结伴而归,走在苏州城静谧的街道上,月光如水,洒在青石板路上。

  祝枝山感叹道:"伯虎兄今日这首诗,必将成为苏州城的一段佳话。"

  唐伯虎笑道:"诗以言志,我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罢了。那赵老太太确实非凡人,能活到九十高龄,儿孙孝顺,家庭和睦,不是仙女下凡又是什么?至于儿孙'偷蟠桃',不过是比喻他们竭尽所能孝敬长辈的心意。"

  祝枝山点头称是:"只是你那起头两句,着实把人吓得不轻。赵员外当时脸都绿了,我生怕他当场翻脸。"

  唐伯虎哈哈大笑:"若无这惊险转折,怎能显出后文的妙处?作诗如做人,有时候需要些出人意料的转折,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二人说说笑笑,消失在月色朦胧的街巷深处。

  果然不出祝枝山所料,唐伯虎这首祝寿诗很快在苏州城传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赵家因这首诗名声大噪,赵老太太更是被传为"仙女下凡"的福寿之人。而唐伯虎的才名,也因此更加响亮。

  后来有人问唐伯虎,当时为何要作这样一首看似冒犯实则恭维的诗。唐伯虎笑答:"诗贵曲折,人贵直爽。我不过是把别人不敢说的实话,用诗的方式说出来罢了。"

  这段佳话流传至今,不仅因为诗的巧妙构思,更因为它蕴含的深刻道理——真正的孝顺不在于表面的礼节,而在于发自内心的敬爱;真正的才华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洞察世事的智慧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5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民间故事

查看更多民间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