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孔夫子避雨芒砀山

作者:小甜心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555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距今2500 年前,孔子带着心爱的弟子颜回、曾参、子路、冉求、闵子骞、高柴等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七月的一天,孔子师徒乘坐马车,载着竹简典籍,从鲁国到宋国去讲学。途经永城北芒砀山,望着山上茂密的森林,看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路边的奇花开放,芳草萋萋,师徒们兴趣盎然地谈论着。

  当马车行到芒砀山西部的一座山峰时,晴朗的天空顿时乌云密布,一道闪电一声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马车上的布篷很快被水浸湿,水珠透过布篷“吧嗒”“吧嗒”的往下滴。孔子的衣服被布篷的渗水打湿了,但他却趴在竹简捆成的书札上,用身体挡住雨水,保护书札。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见老师在雨水面前不是顾惜自己的身体,而是考虑的书札,很受感动,便有的趴在书札上,有的用身体为孔子遮挡风雨。然而,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所有人的衣服仍旧被大雨淋得往下滴水,书札也被雨水打湿了。

  雨越下越大,雨帘将人们的视线都遮住了,看不到近在眼前的山峦景物。正当孔子师生心情异常着急,一筹莫展之际,冉求钻出车篷,跳下马车,去寻找避雨之处。

  一会儿,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冉求跑到马车前,招呼孔子与颜回等人到山脚下去躲风避雨。孔子师生也觉得困在车里不是办法,便互相搀扶着跳下马车,来到一座山的南山脚下去躲避。

  在山脚下,虽能遮挡着从北面与西面刮来的风雨,但上面的雨水仍打在师生的头上与身上。一会儿,孔子师生都冻得直打哆嗦。

  孔夫子避雨处的明代石刻塑像

  孔子仰望苍穹,口中默默地祈祷。突然,天空几道蓝色的闪电划过““咔嚓“咔嚓”几声炸雷。随着雷鸣,孔子师生身后的山上发出一声比炸雷还响的轰鸣。响声过后,孔子师生避雨的山脚下裂开一个长七八丈的口子,形成一个高约一丈,进深三丈多的山洞。孔子见状,喜出望外,高呼“天助我也!”招呼众弟子,连人带马车一起躲进山洞避雨。

  孔子师生躲进山洞后,众弟子都急忙脱下外衣拧水。孔子不顾湿衣沾身,首先是从马车上卸下书札,察看书札被雨水打湿的情况。颜回等人见到老师的行为,慌忙把拧去水的湿衣披在身上,匆忙地拆开书札,倒掉竹简上的雨水,晾在洞中的空地方。看到众弟子都动手在洞内晾书,孔子方脱下外衣拧水,然后将湿衣穿在身上,捡起《尚书》中的一篇文章,坐在突起的一块方石上。他咳嗽一声,清理一下嗓门,朗声说道:“今日大雨,天赐良洞,护我师生。咱们理应求学而进,不辜天意。”说完,便展书讲学。

  被冻得浑身打颤的冉求见老师刚有藏身避雨之处便要讲学,怨声道:“夫子,咱们被淋成这样了,湿衣沾身,浑身发冷,书札都被淋湿了,您老还讲何学?”

  孔子不理会冉求的怨言,和言悦色地说:“冷者,心气之感也;学者,心气畅通,便觉热乎也。汝不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吾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汝辈年纪尚轻,更要含辛茹苦,发奋进取。”冉求被老师说得低下头不再吱声,众弟子在老师面前盘腿而坐,静心恭听。

  大雨下了两天两夜。孔子师生们除吃干粮喝雨水充饥与休息之外,一直在讲学。第三日上午,雨过天晴,阳光射进洞中,孔子方停止讲学,让弟子把晾在洞中的竹简搬到洞外平台上去晾晒。

  孔子的晒书台后来成了芒砀山的一处名胜。晒书台晚上不沾露水,农民在台上晒粮和晒药材夜晚不需收存。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将孔子师生避雨的山洞命名为夫子崖,将山洞所处的山峰命名为夫子山,这是全国唯一的用孔子之名命名的山洞与山峰。

  700 多年前,为供游人瞻仰夫子崖,有个石匠在孔子避雨的山洞里雕凿一尊孔子坐像。像高一米二三,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公元2000年以后,政府旅游部门又雕凿了十来尊孔子弟子像,分别排列在孔子坐像两边。

  这就是成语“雨帷诲徒”的来历。

  河南永城夫子山景区

  后来,人们在这里建了夫子庙,现在,这里已经被开发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孔夫子建了大型塑像,还建了险峻的玻璃栈道,游客如织,热闹非凡。特别是快要参加中招,高考的学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都来夫子山拜谒孔子,据说,来夫子山拜了孔子讲学的夫子崖,回去就会金榜题名!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民间故事

查看更多民间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