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格力“绝不用海归”言论,一句激起千层浪,一些人对董明珠口诛笔伐,各种批判。这些人不管理由如何充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故且不论,但董明珠的这个言论、这个观点、这个做法,并无不妥,没有毛病。
要说清这个事,关键的问题不在董明珠,而在“海归”。“海归”是近些年来才叫起来的对国外留学回来的留学生群体的称呼,意即海外归来的留学生。
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群体的主要人员构成。从大的方面讲,有三部分:公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半公费半自费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生。
公派留学,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是国家培养深造人才的最正规渠道的国家行为;半公费半自费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生,是国家为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一些国家教育合作的一种,一般为初高中生,时间为一年左右,形式也不大一样,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不能算做“海归”,但也有外国学习的短暂经历。有一些在交流期结束后,选择继续留下,直到完成相应的学业,费用当然是自理,变为完全的“海归”;自费留学的就非常广泛了。近几十年来,尤其是前些年,美西方思想在华盛行,意识形态混乱,崇洋媚外成风,认为美国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空气比中国的甜,在国内刮起了一阵留学风。国内有条件的一些人家把子女送出国,接受美西方等外国“良好的教育”,有的年龄很小,还处在儿童阶段,就已送出国;条件不怎么好的一些人家,也要跟风赶时髦,紧追这些人的脚步,宁肯东借西凑、全家举债也要将孩子送出国;还有一些人,因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考国内的高中、大学都是问题,就想办法走捷径,将孩子送出国;国外的高校在国内招生而去的学生,其中,不乏骗取中国学生钱的野鸡大学;除此之外,一些参加了各种各样工作的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以获得在国内的身价,或出于别的原因目的,也选择出国自费留学。不管哪一种,几年过后,学业怎么样不说,起码“混”得个“海归”的名号。
种种在海外留学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海归”,有没有真正的人才,这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公派留学的,这些人本身在国内高校就是佼佼者。
总体来看,现在的“海归”已远不是钱学森那一代一样的海归。用钱学森等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大科学家作比攻击董明珠,没有一点说服力,相反,还会让人笑话。因为,现在的“海归”,除公派的外,可以说大多是富家子弟或出于别的什么原因以各种方式出去的各色人等,又以各种原因回来的所谓的留学生,真正学到本事能耐、品学兼优的有多少?更主要的是一些人从小就学习外国文化、接受外国思想、习惯外国生活,弄不好就是心中只有外国而无祖国、认同自己是外国人而非中国人,甚至可能是吃里扒外、为外国服务的间谍、汉奸等。近些年来,就是公派留学生,被国外敌对势力策反拉下水、带着任务回到国内、为国外服务的投敌变节者不少,何况以各种理由、各种方式自费出去留学的。有消息披露工信部信息,2020-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泄密案件中涉及有海外背景的人员就占67%。因此,董明珠此番言论,不是空穴来风的什么杜撰,也不是闭目苦思的什么臆想,而是建立在基本的事实之上,何况现在中美贸易战、关税战等争斗正酣的大背景下。他们留在国外也就罢了,有一些人,本身在国外“混”不下去,才不得不回到国内,这样的人能算是海外学成归来的有用之才?不怕妄言,他们大多恐怕是不得已到国内谋生或投机,能和回报祖国而来的钱学森等老一辈人才比较?
格力作为一家国内顶尖的混改国有制电器制造企业,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基地,在董明珠的掌舵下,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为主,致力于“打造百年企业、打造国际品牌”的“中国制造”,对其核心技术的保护可想而知,从生产、销售等方面来说,也不需要“海归”这样的过高层次人才,再者说这样的“土洋”很有可能不能结合的“海归”人才,真的比国内高校培养的本土人才优秀?从企业经营管理、长远战略发展、人员安全培养任用等各方面的实际考量,董明珠作为格力掌门人完全有权力决定用人聘用要求。
董明珠“绝不用海归”,并非保守的排外,并非与国际的脱钩,并非对“海归”的歧视,而恰恰是基于对高品质人才的看重,对走向国际的重视,对“海归”人才的负责。格力走向世界,就是要以高品质人才研发、制造、生产出世界信得过的高品质产品来说话,而不是要以格力聘用了多少“海归”来证明。如果“海归”真的是自身清白的高品质人才,在哪里都会闪光发热,还非一个格力不就?还怕一个董明珠不成?
202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