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张宗科:把最美的歌儿唱给群众

作者:刘莉华   发表于:
浏览:141次    字数:1248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38936篇, 月稿:46

  近日,通过层层推选,我市作曲家张宗科荣获2022年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表彰。“我将努力书写群众心声,把最美最动听的歌儿唱给他们。”对于此次获奖,张宗科显得淡定从容。

  上世纪60年代,张宗科出生在前锋区观塘镇双碑村张家院子,从小爱好音乐的他一直耕耘在音乐创作的路上。如今,他已创作各类风格的歌曲及舞蹈音乐作品400余件。

  “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演唱《白毛女》《杜鹃山》《红灯记》等戏曲片段、学会了用口琴吹奏《东方红》……”回忆起自己的音乐之路,张宗科介绍,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乐器,为了学习音乐他用竹管打磨成竹笛、用文具盒修补捡来的二胡,模仿着大人们咿咿呀呀地吹拉弹唱。后来,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敏感,他很快学会了识简谱和演奏更多乐器,成为了校园里活跃的文艺分子、同学眼里的“小音乐老师”。初中毕业,他考入了广安师范学校,选修了热爱的音乐,系统学习了乐理知识,接触到了小提琴、键盘等西洋乐器。在这里,他刻苦勤奋学习,被老师赞叹为“几十年一遇”的好学生。

  1985年师范毕业后,张宗科成为了观塘中学一名音乐教师。“当时在乡镇中学,不具备音乐创作条件。”张宗科说,为了自己喜欢的音乐,薪水微薄的他省吃俭用购买《作曲法》《音乐作品分析》《音乐转调手法》《和声学》《配器法》等书籍深入研究创作知识。1987年,张宗科遇到了机遇:四川省音乐家协会《音乐世界》杂志编辑部的王广源、朱嘉琪两位老师从张宗科来稿的作品里看到了这个年轻创作者的热情和作品潜力,便以书信的方式开始对其作品进行修改指导。“当时朱老师的修改会细致到一个音是落在sol还是mi上,并且都会给出修改的理由,这样的指点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张宗科汲取着专业的营养和灼见,创作水平也在实践中迅速提升,他投稿的音乐作品陆续登上《川北歌声》《音乐世界》《音乐生活》《广播歌选》《中小学音乐报》《歌曲》杂志等省内外音乐期刊。

  在音乐创作上初露头角,张宗科决定,要让家乡的旋律传唱远方。于是,他扎根广安厚重的文化的土壤,深入民间收集音乐素材,很快一系列关于家乡、关于伟人故里的作品喷涌而出,这些作品不仅传唱在广安的大街小巷,更是带着广安的旋律走向了更广阔的地方。1998年,中央电视台《田园大舞台》栏目组来到广安录制6个节目,其中《牌坊铁树》《美好的祝愿》《乡音乡情》5个节目都选用了张宗科作曲的作品;2004年,邓小平百年诞辰前夕,由上海、重庆、四川三家电视台联合主办摄制的《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大型节目中,张宗科作曲的《渠江谣》《敬爱的小平好老乡》《小平爷爷走过的路》等三首歌曲被搬上舞台。

  在保持高质量创作的同时,张宗科还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了团结领导广安市文艺创作群众队伍、推动地方音乐产业发展等多项工作中。“我将组织开展更多的公益演出活动,创作更加接地气的音乐作品,编排更多优秀节目,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张宗科表示,作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他将继续努力,为推动广安地区的音乐产业和创作氛围蒸蒸日上贡献力量。(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莉华)编辑:郭梦涵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1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