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亲近广安——读老童诗集《广安诗境》

作者:黎阳   发表于:
浏览:74次    字数:3790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38936篇, 月稿:46

  □黎阳(成都)

  老童,全名童光辉,是个有才华的人。他的从政经历,皆与文化有关,想必始于他骨子里的那份文化情结。

  老童是位直言快语的诗人,笔者与之交往颇深。在岳池的一次采风活动中接过他亲笔签名的诗集《广安诗境》,仅翻阅几页,心思便随着他的脚步流连于广安的山水之间,迎面的油菜花传来淡淡的芬芳。

  他历时40多天,行程4000多公里,对广安六个区市县有价值、有特色、有影响的胜景和风物再次欣赏了一遍,完成了61首诗歌,又选配了129幅图片,遂有了这本《广安诗境》。老童对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广安,那是真爱,而非口头上的爱。

  老童是个老广安,不仅青春留给了这片土地,也要把自己的诗歌留给这片土地。广安是我入川后来得最多的一个市州,每个区市县都留下我编校、座谈、讲座的足迹。近距离地与老童接触多了,激发我兴趣的地方也就多了,一方面来源于古县志对广安的认知,一方面是对老童干净利落的处世之道所折服。

  广土安辑

  到广安市,必然要到广安区。多少次在文朋诗友的陪伴下,或饮或吟,行走在街头巷尾、山根河畔。老童笔尖下的肖溪、冲相寺、青龙湖、来苏寺、官盛湖、大云山、南桥溪谷,竟然多处都没去过。

  白芭茅在渠江里

  摇曳 把沙洲覆盖

  半亩 一行鹭鸶飞起

  在云水之间

  不去寻春千日

  愿留肖溪半天

  ——《古镇的肖溪》

  古镇自然不缺少古韵,藏在砖瓦下的光阴,总会在岿然之中不动声色地留住行者的足音。融情于景,老童在文字间留下自己的爱,这种“不去寻春千日”的爱,是对故乡这片热土的真爱,何况还有“油菜万顷”“船舸十里”。

  这盛大的湖面

  是賨城人的

  胸怀 一行白鹭

  正在行云流水间

  为礼赞而书写

  诗篇 如果

  将官盛之官

  做观盛之观

  一字之改

  拥人民情怀

  就叹为观止了

  ——《官盛湖之观》

  湖光山色自然是释放情怀的圣地,老童不吝对行吟中偶遇的豁达留下笔墨。人们都寄情于行云流水的生活,而礼赞生命更不会过于温婉。官盛湖之美,在于包容。“官盛之官”与“观盛之观”当然别具风味,这也和老童的秉性一脉相承。就像他的诗学观念一样,虽然阅遍群山,依然固守初心不变。

  南门和北门

  是两面镜子

  映照着广安的

  历史 演绎着广安的

  故事 即或江上的

  每缕风 水里的

  每粒沙 经过的

  每个人 就连岸边

  开过千万次的

  每朵芦花 都清晰地

  记录着

  ——《城门之境》

  “门”这个意象,读起来轻松,思考起来却显得凝重。现实中,我们经常会被这个词打击得遍体鳞伤,诸如求借无门、不二法门、班门弄斧。门既是我们生命的见证者,也是我们生活的阻碍者;门带给我们的是希望,也会是绝望。老童的这一首《城门之境》,写的或许就是一种通透之境。

  前锋之芒

  前锋区,每次都是在火车上路过,还真不记得,什么时候在前锋的地面上行走过,更没有感受过前锋之美。有老童的珠玉在前,我倒是获得一次亲近前锋山水的良机。

  在渠江岸边

  紫罗兰和三角梅

  一个吹着口琴

  一个弹着竖琴

  把流杯滩的江水

  演绎成奔腾的

  旋律 前锋人个个都是

  音乐家

  ——《前锋的火车》

  读到“个个”,我突然笑了。习惯了“各个”,猛地看到“个个”,第一感觉是笔误。可是细细想来,“各个”何尝不是“个个”。前锋区是广安的一面镜子,照亮了广安的幸福指数。在这辆飞速运行的时代列车上,广安人与时代同行,成为耀眼之地的光芒。

  渠江畔望溪致敬

  于我 耕云播雨

  别具一格 前锋区广兴镇

  桥角村因莲而火

  所有的丝瓜花 苕菊花

  向日葵 狗尾草 皆为网红

  我用半阕诗词

  专程打卡

  ——《观音坐莲在广兴镇桥角村》

  花开见性,顿悟成佛。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很多时候,诗人会被灵感触动。老童是怀着诗心在行走,对于一个老广安人,他或许真没走遍广安的村村寨寨,也没遇见过所有的青砖、碧瓦、雕花、窗棂、屋檐,但是他的每一丝目光,都带着他丰沛的热爱。他的每一次抒情,都是一次打卡。这是对家乡热土最真实的叩拜。

  典红华蓥

  第一次到华蓥市,是川东南青年作家班在华蓥山文学院办班。那是一个物美丰饶的地境,也是一个生产诗意的空间。

  华蓥山的最高处

  在高登峰

  高登峰的最高处

  在高登寺

  高登寺的天空上

  飞翔着一只雄鹰

  那只雄鹰

  背负着华蓥山的

  灵魂

  ——《红岩之魂》

  华蓥山游击队和双枪老太婆的传奇故事,成就了一部《红岩》,也让这个带有革命色彩的山地,生长出了新时代更多的传奇。老童对华蓥的爱,不仅体现在山川纵横之爱,还包含有这片土地对国家建设的巨大贡献,比如三线建设。

  一位名叫安丙的

  仕人 从这里走出

  在抗击外敌的决战中

  成了国之干臣

  滚滚渠江波浪

  至今还倒映着他的

  音容

  ——《渠江之声》

  第二次到华蓥市,我在安丙公园,从下爬到上,回来后写了一组诗歌。安丙,不仅是属于宋代的,更应该属于现代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清楚地知道了,这潜藏在巴蜀大地的文化脉络如此之广,又如此深邃。所以,我对老童的书写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相信,可以从他的诗歌里窥见历史文化的基因。对于闯入者的我,这片土地上的未知,足够我用一生的光阴去亲近。

  岳池农家

  岳池是历史悠久的千年老县,是我拿到第一本县志以后就产生浓厚兴趣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岳池米粉、岳池曲艺,还有耸立在此的文武庙、社稷坛、神农坛等不胜枚举的名胜之迹。

  在太平寨听一只杜鹃鸟

  胜过读一部《岳池县志》

  步出寨门 旱金莲开满路旁

  块块秧田在夕阳里

  闪闪发光 就像一页页

  刚写好的诗篇

  集合成一部

  《新编岳池县志》

  ——《在太平寨听一只杜鹃鸟》

  杜鹃啼血,杜鹃的声音里是一部演义和传奇。在太平寨,老童从光的史册找到自己的声音,这是一个诗人的敏感,也是一个广安人的直觉。因为爱所以爱,这不是一种宽宥,而是真正的用心,是靠近土地的回声。

  一碗米粉

  是岳池人餐桌上的

  一座高峰 一碗米粉

  是岳池人乡愁里的

  一汪深情

  ——《一碗米粉》

  身在岳池,如果没有吃过岳池米粉,的确是一种遗憾。黄龙贡米打造出来的米粉香润绵柔。或许我们都没有看透岳池,在黄龙以龙为名的这片大地上,留下太多的未知之谜。社稷坛、神农坛、文武庙,这样一个小地方,怎么会有如此官方的建筑,或许只有等待才能揭开岳池的面纱。

  善水武胜

  武胜是老童的老家,武胜之名有“以武力取胜”之意,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竹丝画帘)。在武胜随处可见尚武之风,这颗“嘉陵明珠”闪耀着前尘之波,也展示着后世之璀璨。

  中心镇和沿口镇

  两朵时光的莲花

  开在历史潮流的

  波涛间 蒹葭苍苍的

  紫穗 正松散成美丽的

  流苏 要为新时代的

  新武胜披红挂彩

  ——《定远的中心与武胜的沿口》

  武胜军、定远州、宝箴塞、古尔邦节、疱汤宴……无不体现出武胜的包容性和特殊性。

  白坪的花儿是舞蹈家

  朱顶红顶着凌霄花的

  桂冠 马鞭草摇着

  格桑花的腰身

  天竺葵踏着橘颂的

  节拍 一支惊羡人间艳舞

  在白坪的草地

  卓尔开场

  ——《草的音乐与花的舞蹈》

  大自然赋予武胜的美景,是一支妙笔也无法诠释的。在老童的诗心里,武胜既是家园,也是圣地,只有这份爱才能包容下一颗诗心的荡漾。

  毗邻山水

  三山两槽的邻水,从顺庆府到达川区,又复归广安,更像一个游子。那一年在邻州大道小住,感受着邻水独特的地理人文。与邻水一中的合作,也让我多次到邻水授课。甚至有点偏爱这座小城。老童笔下的邻水,很美,他把《在万峰山巨大身影里作一只蜂鸟》《书院的蔷薇》《庄园的葡萄》《岭上的桐花》各种诗意从生活中剥离,落在纸上。

  一面如山之巨的

  铜锣 安放在邻州大地的

  中央 太阳实锤

  千百年来敲击

  这面大锣 使其震荡着

  永恒之声 放射出金子般的

  光芒

  ——《一面如山之巨的铜锣》

  老童的邻水,是有情怀的邻水。诸如他在这本诗集最后收录的《站在栀子村口——李准记》《火炬手——许建业记》都是很有深度的诗篇,他弘扬的不仅仅是山水,还有对先贤的敬意。

  伟大的江姐

  是杜鹃花的

  灵魂 传奇的双枪老太婆

  是华蓥山的

  脊梁 英勇的游击队员

  是展翅的雄鹰

  和飘扬的

  旗帜

  ——《雄鹰与红杜鹃——华蓥山游击队记》

  缓慢的阅读,一边从史志中亲近广安,一边在老童的诗中用他的目光拜山拜水拜人。诗歌永远是属于个性的生命温度,诗歌永远是诗人身体之外的精神容器。无论在技术还是个人理解上,都会有角度的差异性,必然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同与不同。

  此为个人对《广安诗境》之感悟。

  编辑:卢泠氚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58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诗集老童广安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