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到达积石山,必经一座当地人叫“红乃山”,官方称为“黑大山”的山系。山形奇特,走势极其陡峭,接二连三的陡坡急弯吓得人心惊肉跳。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山势,好奇心促使,沿途拍了好多照片,在网上细查,一探究竟。
一
这座山的断层处,主体色是红色,也是当地人称其为“红乃山”的缘由。山上覆盖着茂密的绿植,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匍匐在天际的绿背巨龙,面目狰狞,气势汹汹。红色来源于堆积山体的层层泥沙,透过车窗望去,就像是人工修建的楼房,一层一层的界限分明,但细看每一层的沙石又大小不一,属典型的沉积岩。据专家考证,积石山的石山是由于第四纪末期冰川多次移动而形成。具体时间大约在距今1.2万年至1万年之间。因此,可以认为在大约1.2万年前,积石山的这一片区域可能是海洋的一部分。
积石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境西界中南段,是祁连山延伸的一部分,也是黄河支流清水河和大夏河中游一系列支流的分水岭。全县海拔介于1787米至4308米之间,地形起伏较大,形成山地和高山的综合气候特征,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通常会降低,降水量变化显著。
当然受地形和植被的影响,积石山县内还具有小区域气候特征。比如我所在的刘集乡,其东北部为山梁沟壑地带,西南部属高寒阴湿地带,中部地势平坦,导致这里降水量分布不均,雨季主要集中在秋季,今年秋季甚至出现了近一个月的持续降雨。
这里早晚温差极大,特别容易感冒。昨天立冬,白天气温还是18度,半夜我被冻醒后,一看手机,气温竟然骤降到零下2度。早晨一拉开窗帘,就看到不远处山峰上覆盖了一层白雪,虽然今天天气晴好,可临近中午,山上的雪依然清晰可见。
二
关于积石山的来历,有多个美丽的传说。一个是相传在远古时期,巍峨高峻的积石山挡住了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成灾。大禹受尧帝之命前来治理黄河水患。他带领万民挖山削崖,在开凿积石山时遇到一条恶龙横行阻挡,大禹气愤至极,一斧劈去,将恶龙斩为两段,并将蛟龙的尸骨化为石头,堆积成了积石山的一部分,然后继续凿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凿成一条石峡,滔滔黄河水顺峡东流而去,消除了这一带的水患。这条峡谷就是现在的积石峡,积石山也因此而得名。
另一个说法是“女娲补天遗石”。相传远古时期,女娲在此地用五彩石补天,后将剩下的石头堆成一座大石山。山上的石头极其精美,随着太阳光的强弱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于是女娲堆积石头而成大山,故而人们将此山称为“积石山”。这些传说不仅赋予了积石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尊重。
说到积石峡,不得不提到“鲁班石”。因为鲁班石是积石峡旅游景点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相传很久以前,黄河南北被滔滔黄河水隔断,交通极为不便,人们只能依靠皮筏摆渡过河,但这种方式风险极高,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鲁班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心修建一座石拱桥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骑着神兽,带着干粮四处寻找造桥的好石料。最终鲁班来到积石峡,发现这里遍地都是造桥的好石料。于是,他选好石头,并选定黄道吉日,准备运石造桥。为了方便运输,鲁班运用了神奇的法术,将石头点化为羊群。然而,就在他运输石头的过程中,一位村姑一声惊呼打破了法术,导致石头全部变回了原形。鲁班见此情景,失望地坐在一块巨石上,沉思良久,最终无奈地选择放弃,他坐过的那块巨石便被后人称为“鲁班石”。
三
课余时间还和学生聊起当地的嫁娶婚俗,也是和汉族大相径庭。积石山县是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当地以少数民族居多。其中保安族人数占到全国保安族总人数的95%,先来说说保安族的婚俗。
保安族婚礼通常选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去迎娶新娘,其中必须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訇要通过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新娘村里的年轻人会向新郎讨要“奴工木哈”(即指羊羔肉),意思是你娶走我们村的姑娘,必须要付出代价。在女方送亲队送新娘离家时,会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一直退到大门外,每退一步,还要撒一把油麦、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粮,表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内唱“宴席曲”,有问有答,十分热闹。唱着唱着,兴奋的人们会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边舞边向大门口退去,表示婚礼接近尾声。新娘进门后,3天不吃婆家的饭,都是由娘家送来,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次是东乡族。东乡族说亲一般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长提出,多数情况下家长会尊重女儿的意见。如果双方同意,则由阿訇选定一个吉日举行婚礼。婚礼当天,男方会组织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中接亲。接亲过程中会有一系列传统的仪式和游戏,如对歌、赛马等。女方家人会设宴款待迎亲队伍,并赠送嫁妆。随后,新娘在亲友的陪伴下前往男方家中。到达男方家后,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宴请宾客、歌舞表演等。亲朋好友们则向新人表达祝福和喜悦之情。
撒拉族的婚礼流程包括相亲、定亲、送订茶、择日子、送嫁妆、举行婚礼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如送订茶时要送耳环、衣服、鞋袜、礼金等;送嫁妆时要送箱子、柜子、衣物、被褥等;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等。撒拉族的婚礼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新娘会穿上绣有精美花纹的婚纱或传统服饰,头戴红色的盖头或花冠;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长袍或西装,头戴黑色的礼帽或白色的圆顶帽,他们的装扮既庄重又喜庆。
据学生说,这里的女孩子大部分初中一毕业就结婚了,超过十八岁就会变成剩女,家里人也会因此而抬不起头。另外虽然国家允许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但这里的少数民族如果娶了汉族的姑娘,也会因此低人一等。这里的汉族受少数民族的影响,不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大有人在。只是举行个仪式,领不领结婚证都无所谓。班里大多数孩子的妈妈都和自己的孩子相差不到二十岁。
四
如果要来积石山旅游,推荐最好选择秋天。金秋十月,积石山的树木开始逐渐染上金黄,红叶似火,恰似一幅幅生动的油画作品。秋天没有春天的细雨、夏天的燥热和冬日的寒冷,一切都恰到好处。秋季的积石山不仅有绚烂的秋叶,还有清澈的溪流和依然绽放的野花,为这个季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游客也可以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如花儿会等,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积石山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如积石雄关、禹王庙遗址等,秋季的凉爽天气很适合徒步探索这些古迹。秋季也是一些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时期,游客有机会体验到当地的文化盛宴。当地提供多种住宿选择,从宾馆到农家院,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秋季还是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的好时机,如手抓羊肉、馓子等。手抓羊肉是积石山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这道菜色泽鲜艳,肉质鲜嫩,油脂适中,每一口都能品尝到高原特有的质朴与激情。馓子是一种传统的油炸食品,以白面为原料,经过和面、擀饼、搓条、炸制等工序制作而成,酥脆可口,有盘馓和酥馓之分。麦穗包子是保安族的传统名吃,馅料中加入了真正的麦穗,口感独特且新鲜,只有在重大节庆或贵宾来访时才会制作。蛋皮核桃是积石山县的特产之一,核桃壳光滑而薄,易破壳脱仁,仁醇肥香甜。馓饭是一种四季可食的食品,制作讲究,常用原料包括白面、玉米面、豆面、荞面等粗粮,加入土豆、绿菜等蔬菜或牛羊肉丁,吃起来弹性十足,让游客在味蕾上得到充分的满足。
除此之外,还和学生聊到回族的开斋节,因为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都是回族,食堂老板也是回族。所以在开斋节期间,学校食堂也是通宵开放。开斋节是回族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伊斯兰教历9月(斋月),凡成年男子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的穆斯林都要把斋。斋戒期间,白天不饮不食,不准说污言秽语,夜间饮食,称为“封斋”。伊历10月1日开斋,举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或称“尔德节”。这一天,男人们除了去清真寺聚礼以外,还会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经祈祷,悼念亡人。邻里间相互上门做“撒拉姆”,互相问安。妇女们则在家里炸好油香、油裸、馓子分别送给亲友,互相拜节问候。学校的回族学生,会在开斋节期间,半夜爬起来去食堂吃饭,一直持续一个月时间。去年在积石山地震后的首个开斋节,虽然经历了地震灾害,但人们依然温暖“过年”,节日气氛分毫未减。
五
岁月如细水长流,悄无声息地雕琢着大地的容颜。积石山,作为大自然的杰作之一,历经亿万年的风霜雨雪、地壳变迁,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时间的深邃与厚重。每一座山峰,都是地球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四季更迭、云卷云舒,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起落。正如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步脚印,每一次挑战与克服,都在为个体的成长积累厚度,最终塑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景。
(原创首发)2024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