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简析杨志能《爱在老君山》

作者:王  灵   发表于:
浏览:25次    字数:1504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5篇, 月稿:35

  杨志能和我是在荣县读师范时的同桌同学。他喜欢唱歌跳舞,有时写一点心得文章。从教四十多年,扎根山区教育。以校为家,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实践,让教育代际相传;坚守自己的初心,牺牲了青春和爱情,把满腔热情奉献给了无比热爱的教育事业。《爱在老君山》是一篇具有史诗品格的教育叙事散文,不仅是作者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情感生活的心路历程。看似平凡普通,实则崇高而伟大,值得细读品味。

  一、地标中的教育韧性

  老君山地处荣县与内江市威远县的交界处,海拔约八百米,纯石岩结构,山势高耸,形似炼丹炉,相传道教鼻祖老子和著名道士陈抟曾在此修炼,又称“老君丹灶”。‌作者以“碎石公路”“青瓦房”“泥土操场”等具象元素,勾勒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君山作为地标所在山区、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较差,特别是乡村教育的原始生态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雨”的意象——报到时的秋雨、实验时的春水,既是自然气候的写照,更是教育工作者精神世界的隐喻——在潮湿寒冷中坚守,在润物无声中生长。当“没有玻璃的木窗”成为知识传播的屏障,“泛黄的旧报纸”却成为思想启蒙的载体。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丰盈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乡村教育最本真的韧性。

  二、生命中的教育信仰

  作者将四十多年的生命历程具象为“青丝到白发”的蜕变,体现了对教育的忠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六平方米的蜗居、三十三元五角的月薪、煤油炉上的青菜……这些物质层面的清贫与“理科质量全区前茅”“培养出支教教师”的精神收获形成强烈反差。尤为震撼的是“左手夹菜”的细节,将生存困境转化为集体幽默,展现出教育者特有的精神超越性。当小女儿夭折的锥心之痛被转化为“以校为家”的执念,个体生命的献祭升华为对教育事业的终极信仰。

  三、代际中的教育自觉

  文章呈现出清晰的教育传承脉络——老校长邱光泽递粉笔的仪式,象征着教育火种的交接;“我”在河边做浮力实验,将知识转化为改变命运的力量;邹登位从受助者成为支教者,完成了教育自觉的代际循环。这种传递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彝族儿童画出的老君山,既是地理符号的迁移,更是教育精神的再创造。当“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灯”成为新的教育理想,乡村教育的火种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四、叙事中的教育诗学

  作者以“圆心”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隐喻,将个人生命轨迹与教育事业完美同构。“数学大教研组长”“教导处副主任”“校长”等身份的转变,看似线性的职业发展,实则是围绕老君山的螺旋上升。文章中“画圆”的细节具有多重象征——既是数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又是教育事业圆满的精神追求,更是人生轨迹的诗意表达。这种将教育实践诗学化的叙事方式,使文章超越了简单的事迹报告,成为具有文学价值的教育史诗。

  五、时代中的教育命题

  文章以一九八四年至二〇二五年的时间跨度,折射出中国乡村教育的时代变迁。从“煤油炉时代”到“支教精神”,从“理科质量”到“全人教育”,既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诉求,又揭示了教育本质的永恒性。当“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朴素愿望与“教育公平”的国家战略形成时空对话,个体叙事升华为民族教育的集体记忆。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题紧密交织的叙事方式,使文章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纵深感。

  在这个教育功利化日益凸显的时代,《爱在老君山》犹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当“追着缸子跑过木桥”的教育现场与“彝族孩子画的老君山”形成精神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教师的坚守,更是中国乡村教育生生不息的希望。这种希望,恰如老君山顶的初雪,历经岁月依然纯净如初。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