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人的味蕾有较长时间储存记忆的原因,也许人的味蕾又能有规律地唤醒记忆的缘故,尽管离开故乡多年,但仍然没有忘记儿时吃过的食物,特别是故乡的美味。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饱穿暖已经不易,挑食几无可能。儿时开荤、下饭的食物,几乎都是清一色名不见经传、普普通通的食物。价格不昂贵不消说,食物也不珍稀。可以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普遍得不能再普遍了。因为普通普遍,有的食物,说出来甚至让人大跌眼镜、贻笑大方。说这些食物“物美价廉”是溢美之词,称其为“粗茶淡饭”似乎更贴切些。可是,正是这些食物,唤起了我们这些背井离乡人们味蕾的记忆,一旦到了某个季节,就会情不自禁想起这些食物,想起这些美味,而且常常到了朝思暮想、寝食不安、垂涎欲滴的程度。
时令进入夏至。这几天我总想吃凉拌嫩南瓜叶和嫩南瓜炒鸡蛋。儿时,母亲做的这两个菜记忆犹新。这是母亲常做的拿手好菜,也是记忆深处储存的故乡美食美味。依稀记得儿时老家屋前屋后种满了南瓜。夏至时节,正是梅雨季节。这个时候,江南梅子有的青、有的黄,青黄不接。上一年的陈粮已经吃完了,新一年的早稻青青的,还没有发黄成熟,也是“青黄不接”。在这个青黄不接的节骨眼上,南瓜、土豆、蕃薯、玉米等杂粮似乎挑起了人类主食的大梁。“瓜菜代”年代,这些杂粮在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甚至顶天立地的重要作用。
我们家吃口多,这个时候的嫩南瓜、嫩南瓜叶,真是帮了大忙。也许是那个年代留下的味蕾记忆,或许是那个年代大脑播下的记忆种子,每当初夏时节,我总会想起故乡的嫩南瓜和嫩南瓜叶,总有一种再尝尝这两种食物的冲动和想法。并不是所有价格昂贵的山珍海味、燕窝人参才叫美食美味,有的时候粗茶淡饭、粗粮杂粮,也不失为人间美味。只要哪个人对某种鲜美的食品有感觉,味道很好、很可口,能让人产生食用的欲望,那么,这就是美味了。好在现在采购方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在网上订个货刷个单,别说嫩南瓜、嫩南瓜叶,什么想吃的东西都能包邮到家,而且二十四小时内梦想就能成为现实。因此,这个季节,我又能轻而易举地享用起凉拌南瓜叶、嫩南瓜炒鸡蛋的故乡美味了。
感觉味蕾就像《酒干倘卖无》中的歌词一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有的食物,对于一个人,也许不屑一顾,不足挂齿;而对于另外一个人,却是如此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心有千千结。
江南有一种众所周知的食物叫“梅干菜”。用梅干菜做的菜肴有很多,梅干菜扣肉、梅干菜蒸竹笋、梅干菜烧豆腐、梅干菜炒四季豆、梅干菜煸笋汤等,不胜枚举。在江南,梅干菜几乎是一种“百搭”的食物,也是一种价格不高、营养价值也不高的下饭菜。儿时,口袋里也会像放零食一样,偶然放一小撮梅干菜,在嘴巴乏味、口干时嚼一嚼,生津止渴治口干,效果颇佳。梅干菜,就像江西湖南的辣椒,山东河南的大蒜,广东广西的生姜一样,逢菜必放,像味精像盐像酱油,像风像雨又像雾,说不清道不明,心神领会,意犹未尽。
依稀记得当兵时第一次探亲返回部队,母亲问我要带什么家乡土特产时,我毫不犹豫脱口而出:“梅干菜!”这着实让母亲吃惊不小。因为在故乡,“咬干菜头”是家境贫寒的代名词。故乡还有一句口头禅叫“命穷吃干菜”。这些都是指梅干菜。言外之意:穷人才吃梅干菜,富人才不会吃这食物!其实,食物没有穷富之分,美味也没有贵贱之别。喜欢吃的就是美食,想吃的就是美味。
梅干菜,是江南农村家家户户腌晒备用的“当家菜”。在那个食物贫乏众所周知的年代,“白米饭、乌干菜”曾是一代人梦想和期盼。但当母亲看到我要带梅干菜返回部队时,怜悯之心不免油然而生。问我是不是部队的伙食不好、吃不下饭?当我告诉母亲,我们舰艇水兵的伙食费很高,餐餐三菜一汤,带点梅干菜回部队,完全是为了调节口味时,她才半信半疑地给我塞了一包梅干菜。
有了这包梅干菜,在夏天中暑,出海晕船呕吐食欲不振,吃了不干净食物肚子不舒服等情况下,用开水泡上一杯,以菜代茶,喝上几杯,那些食欲不振、中暑不爽、肚子不舒服等症状竟然全都消失了。再蒸一点梅干菜下饭,食欲顿开,白米饭又能干上几碗。年轻人只要能干上几碗白米饭,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从此后,父母总会在梅干菜新上市的季节,给我寄来一包新腌晒的梅干菜。有时家信中,也会常常问起是否需要再寄点梅干菜。有的战友从家乡探家带回梅干菜,也会分一点给我们同乡战友,一起共享故乡美味。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看来,味蕾不但有长久记忆的特征,而且还有区域性集体记忆的特点。故乡的美味,是生于斯长于斯那方土地上人们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回忆!
钱塘江汹涌澎湃的潮水闻名遐迩,故乡人勇立潮头的精神也有口皆碑。杭州湾畔,浦阳江、富春江、钱塘江的三江交汇处,就是故乡萧山了。不少人对于萧山,也许印象不深。除了知道写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唐代诗人贺知章是萧山人,改革开放后这个地方比较富裕以及“萧山招女婿”的故事比较出名外,好像也说不出什么特点特产来。但是,要说起一种食物,也许不少人会印象颇深、恍然大悟。那就是“萧山萝卜干”。尤其是经常坐飞机的人,肯定在航班上吃过这种物美价廉催人食欲的食物。因为是萧山人,新兵时曾有一个“萝卜干”的外号,感觉能为故乡美食代言,也不足为怪、一笑了之。萝卜白菜,也许是自古至今价格最稳定而又最便宜的菜蔬了。但是,经腌制、晒制、调味后的萝卜干,的确不失为清新爽口的故乡美味,四季美食。不要说故乡当地人,就是天南地北、大江南北的中国人,也有人把萧山萝卜干视为上乘的下饭美食、休闲食品,更有人把它称为“早餐伴侣”,百食不厌。
其实,现在市场上的“萧山萝卜干”,已经是几经改良后用现代工艺制作的食物了。传统家庭中自己食用的萧山萝卜干,有粗细两种之分。无论粗细两种不同的萝卜干,都必须选用当地有名的“一点红”萝卜品种腌制。这种萝卜个头不大,一个萝卜二三两重,萝卜的上半部分红彤彤的,下半部分雪白雪白,红得像腮红,白的如凝脂,红白相间,红白分明,分外美丽。于是,就有了“一点红”的美称。
每当秋天,是这种肉质致密、皮薄光滑、水分丰富、品质优良的“一点红”萝卜收获的季节。这种“一点红”萝卜,根茎可以腌晒成萝卜干,菜叶还可以腌晒成梅干菜,利用价值极高。因此,在故乡农村颇受欢迎,种植较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垅,作为家常菜食用。故乡有句顺口溜叫“萝卜路边草,要吃不用讨”。意思是种的萝卜就像路边的草一样,如果你想吃,随便拨一个吃就是了,根本不用向主人开口打招呼。可见,萝卜在故乡之多之廉了。
每年秋天,既是收获“一点红”萝卜的季节,也是制作萧山萝卜干的季节。萝卜从地里运回后,首先必须清洗干净,再趁着水分丰富之际,将萝卜切成手指粗细条状,进行晾晒,直至晒成软绵绵的半干状。千万不能暴晒过度,尚有二三成水分即可。然后,撒上盐和有关调料,充分搓揉拌匀,一层一层压紧压实铺入缸甏等陶制器皿中,进行腌制。半个月后,就可以进行晾晒了,直至晒干水分为止。晒干后马上就食用的萧山萝卜干,往往不够劲道、缺乏醇香。既无香味,色泽苍白,也无嚼劲,甚至粘牙。必须把晒干的萝卜干放入密封的陶瓷器皿中,保存几个月后再食用,才为最佳。有的经验丰富的老人,甚至把萝卜干放入密封的缸甏中,封口倒置埋入屋前屋后的泥土里,等第二年开春或夏天食用。那种经过密封并与地气相接储存的萝卜干,不但带有一种透明诱人的金黄色,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弥久醇香,直插鼻孔。在故乡的柴火灶上,蒸上一碗,满屋飘香,那勾人食欲的萝卜干特有的香味,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
至于细丝状萧山萝卜干的制作,主要是把“一点红”萝卜洗干净后,切成一丝一丝的,比条状萝卜干更细更短罢了,腌晒和储存的方法基本相同。腌晒制成的萝卜干,配上一些辣椒、香料以及其他调料,就可以成为辣的、咸的、甜的、脆的,各种各样风味美味的“萧山萝卜干”了。细丝状萝卜干,还可以与肉末拌匀,做成萝卜丝包子,也不失为家常美味,催人食欲。
儿时的记忆里,还有一种美味叫火腿。金华火腿的美味,享誉国内外。其实,在故乡各地,腌制晒制火腿,并不只有金华一个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腌制火腿的传统。腌制火腿需要用上等的肉猪后腿。一般在冬至节气时腌制比较合适。腌制火腿,有专门的火腿腌制缸,敞口低腰,像个浴盆,一般家庭都会有好几只。猪腿洗净晾干后,先在猪腿的表面搓上盐,并按照缸底的形状盘好猪腿。过三天,再撒上一层薄薄的盐。连续六次撒盐、翻身后,就可以置放于室内阴凉干燥的地方了。不过还要三五天翻一次身,有时还要用竹片刺进火腿的肉里,浇上缸内的盐水,使火腿内部受咸均匀。随着时间的推移,腌制火腿的缸内,盐水会不断渗出,火腿的香味也会扑鼻而来。这个时候,除了一如既往需要翻动火腿外,还要把这些盐水浇在火腿上,在火腿上压上一块三四十斤的扁平石头,一则让肉质更加结实,二则压干榨干火腿中多余的水分。记得儿时,家里一次一般都会腌制两只火腿。这两只火腿,是来年几乎大半年的主要荤菜,也是家里来了客人的主要招待菜肴。一只缸中腌制两只火腿,不但要每只上下翻身,而且还要两只上下调整换位,确保腌制均匀。腌制的难度陡然加大。
春暖花开,腌制了三四个月的火腿就可以拿出来晾晒了。有时边晾晒,也可以边上桌食用了。火腿肉烧冬笋、火腿肉蒸春笋、火腿肉炖蛋、火腿肉蒸萧山萝卜干,都是传统的故乡美食,现在想想都令人口水外流,顿生食欲。腌制火腿,不但需要当地的小气候小环境,而且是个勤快活、用心活,需要经常看看、经常翻身、经常浇一浇盐水,使盐水均匀渗入厚实的火腿内部,使整只火腿咸淡适中、清香可口。如果手艺不够,或是个懒人,火腿肉腌成咸肉不消说,腌臭了、腌烂的,也不在少数。制作美味,除了需要继承传统、积累经验、用脑用心,更需要手勤、腿勤、眼勤。制作美食,其实是一个细腻的勤快活。火腿晾晒后,可以挂在阴凉处保存。腌制过火腿的盐水,还可以用来腌制咸肉、咸鸭蛋、咸鱼等,味道极其鲜美。
十七八岁当兵,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屈指可数。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做的菜,无论是嫩南瓜炒鸡蛋、梅干菜扣肉,还是清蒸萝卜干、火腿肉烧竹笋,都给我们留下了“吃了还想吃”的记忆。父母在世时,只要有三五天假期,就要想方设法往老家跑,往故乡走。去看望父母可能是一种借口,想吃母亲亲手做的美味,更是味蕾不能欺骗的理由。
故乡的美味,儿时的记忆;故乡的美味, 妈妈的味道……
2023年6月24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