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上午,我们“沿海寻味”自驾游一行,在前导车的带领下,开上了港珠澳大桥。
从大桥端点的人工岛出发后,车辆一步步驰向大海深处。放眼眺望,大海与蓝天相接,水天湛蓝一色。港珠澳大桥似一条巨龙,横跨在碧波之上,气势恢宏,极为壮观。低头凝视,惊见海水颜色变化丰富。起初为绿色,逐渐从墨绿色变成蓝色,再到深蓝。近岸处,可能因泥沙等原因,水体呈浑黄颜色。在咸淡水交融处,还能看到一条淡淡的分界线。
当车辆行驶至伶仃洋海域时,开阔的海面上,一阵阵海风吹拂而来,泛起的一层层波浪,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
伶仃洋,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不仅因为它是珠江入海口水域,更因为读过文天祥所写的《过零丁洋》(零丁洋即现在的伶仃洋),表达了文文祥的爱国热情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
陪同游览的郑队长,指着不远处告诉我们,那里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常有可爱的粉红身影在浪花中嬉戏、捕食,与大桥相映成趣。在许多网红打卡地,或游客喜欢留影的地方,都有海豚模型和图像。
中华白海豚可是稀罕宝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中华白海豚为白海豚4个属种之一(另有铅色白海豚、花白海豚和西非白海豚)。此行虽然没有见到这些粉红精灵,但我们心中还是一阵欣喜。
苍龙腾跨港珠澳,舟车海上赛狂飙。作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重要交通枢纽,港珠澳大桥周边海面,船只往来频繁。巨型货轮满载货物穿梭其中,甲板上整齐码放着层层集装箱,还有高速客船快速驶过, 划破海面。偶尔也能看到渔民驾驶着小舟,在海面上撒网捕鱼。
桥面上行驶的车辆不多,大都为黑色车牌(港澳专用)。我们海南号牌的车辆,因提前报备,通关极为顺畅。
我们这些自驾游的“老油子”,曾经穿行过很多的桥梁和隧道,深感震撼的还是杭州湾大桥和这座闻名世界的港珠澳大桥。
一桥飞架,天堑通途。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共管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2009年12月正式开工,2018年10月23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55公里,由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口岸,以及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组成连接线。
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全长29.6公里,采用桥岛隧道组合,其中22.9公里为桥梁,6.7公里为海底沉管隧道,由人工岛实现桥隧转换。
主体工程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使用寿命120年。
港珠澳大桥有几个世界之最,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港珠澳大桥由主桥和两个人工岛组成。 建设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创新技术,包括深海定位、高强度钢索制作、 海上浮船吊装等。
港珠澳大桥还配备了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桥梁的状态和交通情况, 提供有效的交通管控。
自驾海南号牌车行驶港珠澳大桥,是我们自驾团队的幸运,也了却我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
从海底隧道钻出来的那一刻,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总算“重见天日”。
港珠澳大桥展厅设有讲坛,大家推举我站上去说两句。我清清嗓子,昂首挺胸走近演讲席,刚想说“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来宾”,欲言又止,看台下偌大会场竟空无一人,顿时脑子一片空白。此时,后方传来稀稀拉拉的掌声。我心里清楚,团队里有好几个“高级黑”,但我还是定了定神,煞有介事地大声宣布:“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们团队。厉害了!我的车。”
港珠澳大桥,我们终于驾车潇洒走一回。这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跨越和跨海奇迹的体验,更是从繁华的香港,到静谧的澳门和悠闲的珠海之间的一次文化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