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拜读了陈立旭在《党史博采》上发表的《毛泽东从不轻易写文章》一文,内心深受触动。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他的文章恰似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光芒闪耀,照亮历史的天空。深入探究“毛泽东从不轻易写文章”,给了我诸多感悟和启示。
一、为解决问题而著文,文章应有价值担当
毛泽东写文章,目的明确,就是解决重大问题。在革命艰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他的每篇文章都紧扣当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927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山,面对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重大难题,他在总结经验后,写下《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部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新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洞察全国抗战形势和世界局势,写出《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指明方向。新中国成立后,《论十大关系》又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
笔者认为,写作明确目的,聚焦解决问题,这是求道;写作内容可以别具一格,灵活多样,这是用术;写作形式可以是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多种体裁,这是随形(器),三者结合起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有价值。散文也好随笔也罢,形散神不散,要有明确的主张,能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或多视角解读,让读者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对此,笔者曾在《冬歌文苑》发表过“写点有用的文章”一文进行过探讨,感兴趣的可以阅读。
二、基于调查研究成文,文章要有坚实根基
毛泽东的文章绝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寻乌调查》就是典型例子。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分析了寻乌县的地理、交通、经济、政治等情况。他深入基层,求真理、当学生,如实认识事物、记述情况。这种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让他的文章有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和强大的说服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这些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行动指南。这些重要论述在革命年代意义重大,在写作领域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写作不是空中楼阁,不能仅凭主观臆想和道听途说。没有经过调查的文章,往往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就像盖房子需要坚实的地基,深入调查就是写作的根基。我们写文章,无论是新闻报道、学术论文还是文学创作,都要深入了解所涉及的领域和对象,进行扎实的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素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生动、感人,有可信度和感染力。
三、朴实的大众语言,文章要接地气
毛泽东的文章语言朴实,用大众语言,让人民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他摒弃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和空洞的官话套话,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比如,在《反对党八股》中,他用“懒婆娘的裹脚布 —— 又臭又长”来比喻糟糕的文章和报告,告诫人们写文章要简洁明了、言之有物。在《纪念白求恩》中,他用简洁的语言高度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并论述共产党员的品格。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又极具感染力。
我们写出的作品是给读者看的,要向读者传达信息、表达观点、引发思考。作为写作者,要站在读者角度思考问题、组织文章。比如,写科普文章时,要考虑读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生僻晦涩的词汇和专业术语。写文学作品时,引起读者情感共鸣,要多用生动比喻和形象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在写作语言上,要贴近群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表达上要简洁明了、平易近人,避免复杂的句式,让文章更具可读性,更好地传达作者意图。
四、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文章要用心打磨
毛泽东对自己的文章要求严格。他对文章、报告等总是反复审视、修改,不急于发表,还征求其他同志意见。他说:“现在的事情很复杂,有些事情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十多遍,认真删改后再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事物曲折复杂,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反映。”《论持久战》发表演讲后,他仍反复补充修改,征求意见后才正式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时又进行了修改。《论十大关系》初稿完成后,先在会议上讲,听取意见修改补充,生前也不主张急于发表。
我们虽然达不到伟人的境界,但应学习伟人的精神。写好文章后,要通过实践检验作品的价值和效果。成稿后不要急于发表,要反复检查内容、逻辑和语言,可以先分享给亲朋好友听取意见,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完善。发表后要及时关注阅读量和读者留言评论,收集意见后再加工完善,提高写作水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各种碎片化信息包围,写作也变得浮躁。很多人追求速成,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文字的精心打磨。“毛泽东从不轻易写文章”为当代写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我们应像伟人一样,为解决问题而写作,经过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而成文,以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