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落幕,华灯初上。夜晚的黄河路上车水马龙,聚会打卡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拢,熙熙攘攘的人群沉浸在烟火气里。
电视剧《繁花》播出,唤起人们对黄河路沉睡已久的记忆。黄河路不长,北起新闸路,南至南京西路,全长只有700多米。黄河路不宽,最窄处9米多,最宽处15米多。黄河路在人民广场北侧一隅,毗邻苏州河,已经由马路成为一条街巷。这样一条貌似平凡的街巷,演绎着令人回味的故事,强烈地刺激着我去了解。
我陪同专程从远方来沪寻访故地的朋友苏生,穿过人民公园,跨过南京西路,到达黄河路,肆意徜徉,寻找当年的记忆。
30年前,苏生那时40多岁,曾是这条街巷里一家饭店的老板。饭店里组局应酬的人多,谈生意的也多,他积累下人脉资源,兼职做起土方生意掮客,赚得盆满钵满。
钱这玩艺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见得尽是好事。苏生有了钱,醉生梦死,挥金如土。他在饭店里认识了一个女人,也因这段不该有的感情毁了家庭,也丢了生意,直到落魄离开上海。当年,苏生感觉那个女人与他有缘。如今,他领悟到那个女人有缘的不是他,而是他腰包里的票子。那一年,他店闭财散,她决然与他分手不留一点余地。
那块醒目的街道号牌就在眼前,苏生当年就在这里开的饭店。她从乡下来上海打工,他看中她的美丽与能干,聘她做了经理。她貌美如花,许多男人因仰慕她的美丽而到他饭店消费,也带来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
踏入这家店堂,寻临街靠窗的座位点了酒菜,边喝边慢慢地回忆。物是人非,一切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找不到一点关于她的记忆。苏生和女人的故事,相对于整条黄河路上的故事,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往事重提,我边听他的诉说,边抬头仰望店堂的拱顶,仿佛历史的烟尘还未消退,勾起对黄河路更久远的追忆。这里的建筑有异国风格,许多楼体还是当年新建时的模样。上海不只有光鲜的高楼大厦,也有黄河路上小弄堂石库门,这样的生活充满烟火气,有上海居民生活的印记。
这里开发成美食街缘于一个偶然机会。1992年黄浦区政府收到一封外地来沪出差干部的来信,反映逛外滩、南京东路吃饭难,往往要排队等候多时。这封信引起了相关方面的重视,黄河路美食街1993年应运而生,跟着市场变幻穿越了30多个四季轮回。
美食街开创初期食事简单。店家起先小打小闹,主要经营上海弄堂美食“四大金刚”及面食、大众酒菜等,后来随着人气聚集,便有许多经营各地风味佳肴店家进驻。苏生的店是第一批开张的小店,起初租了一个门面做早点,每天凌晨起床打理生意,过了上班早高峰时间人流渐渐退去,才能喘口气歇会,周而复始地辛劳。一年后开始转行,扩大店面经营炒菜。
鼎盛时期,短短的街巷里有60多家饭店、酒家、餐厅,成为上海著名的美食街之一。苔圣园、悦来、金八仙、粤味馆、大富豪、乾隆美食等都是黄河路上当年响当当的名字。苏生的饭店不入流,在记忆的海洋里激不起浪花。
生意红火持续了十多年,慢慢地由盛转衰,繁华渐渐消退。自上世纪末起,上海兴起了许多商圈,有著名的徐家汇商圈、五角场商圈等,还有数不清的商业广场,对美食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那场“非典”影响不可低估,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叠加,黄河路美食街生意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因《繁花》触底反弹,黄河路的人气渐渐回升。人们到黄河路打卡,必去国际饭店和苔圣园这两家知名饭店。国际饭店位于黄河路南京西路路口,原名四行储蓄会大楼,建成于1934年,成为当时上海最高建筑。有人说电视剧《繁花》中至真园饭店对应的应该是苔圣园饭店,位黄河路与凤阳路口,1993年成立。这两家饭店如黄河路上的哨兵,一老一少守在黄河路的一南一北。
苏生脑海里的记忆绵绵不绝,自幼做着上海梦。他童年时听过无数遍关于他祖爷爷的故事。他的祖爷爷曾逃荒到上海,在黄浦江码头上做装卸工,后来遇到同乡,便跟着同乡学了瓦匠。如今黄河路两侧的老房子,到底那一堵墙是他祖爷爷动手砌的,没留下任何记忆。
这条马路走过140多个春秋,随着上海这座城市在近代的兴起而成长。他曾有两个名字,刚筑路那年是清光绪13年,彼时叫东台路,到光绪30年时改称派克路。民国32年时,派克路更名为黄河路,延用之今。也就是这一年,上海当局接收租界,让中国人饱受屈辱的百年租界成了历史。
如今提起黄河路,许多人总是想起美食街,其实黄河路最初并不经营美食,而是一条文化街。此时站在黄河路上,很难想象百年前,这里曾经与文化有紧密连接。
清末民初,派克路上有一条弄堂叫做德华里,开设有许多书局,还有几家印刷厂及装订作坊。因有店有厂有作坊,也就渐渐热闹起来,这一带也被为称文化街。苏生说他的爷爷也来上海讨生活,曾在派克路上一家书局当过伙计,直到日本人占领上海,便回了老家。
自从东台路诞生以来,就与名流结下不解之缘。当年众多的店铺中尚古山房名气远扬,招牌“尚古山房”最初由末代状元胡春霖题写,后来又请谭延阖题写。清光绪3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张竹君在这里设西医诊所和中西女医院,又积极参与红十字战地救护,她爱国爱民的情怀为后世敬仰。《寻踪﹒张爱玲》一书中叙述,张爱玲在1948年底至1952年前后住在黄河路卡尔登公寓,这家公寓现在叫长江公寓,在苔圣园饭店对面。
还记得民国时期上海滩著名女演员蝴蝶吗?她主演的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在派克路明星大戏院试影,轰动一时。越剧名家袁雪芬、范瑞娟为主的雪声剧团也在这里演出《祥林嫂》。越剧《祥林嫂》的成功演出,为越剧的创新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天黄河路301号就是过去的明星大戏院,1980年代改建为上海市交运工人俱部。
这里留下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印记。毛泽民在派克路秘密创立党中央秘密印刷机关协盛印刷所。为了应对国民党军警和租界密探的严密搜捕,巧妙地利用国民党机关刊物《中央半月刊》给革命刊物装订封面,秘密地将红色书刊发行。
夜意正浓,黄河路上霓虹闪烁,整条街巷人气旺盛,生意在复苏,散发出勃勃生机。借着《繁花》的东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黄河路重新焕发青春。酒至微熏兴致高,我和苏生出得店来,行走在黄河路上,沐浴着烟火气浓郁的晚风,沿着繁华的街巷努力向前,去迎接冉冉升起的朝阳。
2024年12月1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