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都要喝水,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有纯净水,甚至不出班级就能喝到直饮水。
孩子们喝水的杯子也都很讲究,家长生怕杯子的制作不合格,重金属超标等,要买贵的、好的。
偶然间刷抖音,看到一个问题:谁还记得70、80、90后小时候是怎样喝水的?
我首先想起高中时的喝水方式,那时候只有一日三餐时候才能到寝室里喝热水,夏天吃饭,盛热水的缸子放在水盆里冰。课间不喝水的,老师上课也很少有带水杯进教室的。
小学时候喝水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候孩子们上学,都带着罐头瓶或者酒瓶之类的容器用来盛水。最早的时候,校门朝东,敞开式的,课间十分钟,我们拿着瓶瓶罐罐到最近的一户人家东东家里灌水,手压井刚打上来的水,又凉又甜,先趴着出水口或者用水舀舀水,喝足了,再用瓶或罐灌满,跟小伙伴们一路嘻嘻哈哈冲进教室。
有一次,我拿的一个酒瓶不小心摔地上了,没碎,裂痕在商标纸的后面,不太容易发现。那一个下午我心里惴惴不安,那时候一个空酒瓶大概是五分还是一毛钱,母亲知道了肯定心疼不已,要骂我一顿。后来这件事情不知道怎么就糊弄过去了。
东东家那时候是四代同堂,她的太奶奶满头银发,很慈祥,坐在堂屋门口的靠背椅上,满脸笑容地看着我们喝水、灌水,有时候还叮嘱我们几句:“慢一点!”东东爷爷、爸爸、妈妈和姐姐也从来不嫌弃我们。
我大概小学还没毕业,东东太奶奶夜间一觉睡过去了,九十几岁,村上人都说,老人家一辈子积德行善,走得安享。东东跟我弟弟是同学,几年前他儿子白血病,跑到北京去看过病,我弟弟还捐了钱,现在孩子没事了。
后来校门改朝南,再去东东家喝水太远了,我们去竿子家,同样是手压井。竿子家似乎只有院子,南面三间房,加上门洞,北面没盖房,只用围墙围起来,北屋是在我去读初中的时候,他们才盖起来。
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他最小,也跟我弟弟同学,他七八岁的时候母亲便生病去世了。他母亲的坟埋在桑树地里,跟我家的桑树地只隔一块地,我一个人去采桑叶的时候总是很害怕。
一个大男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肯定很艰难,竿子奶奶住过来给他们烧烧饭、看家,那就是个主心骨。我们一帮孩子叽叽喳喳过来喝水,老太太也从不觉得烦。老太太四个儿子,一个做医生,一个在税务部门工作,孙辈当中,有当兵服役的,有从商的,有做教师的,有从政的。老爷子很时髦,夏天戴着一副墨镜,也常常拄着拐杖过来陪老太太讲话。
老两口九十几岁的时候相继去世,间隔的时间不长。竿子后来当了兵,复员后,在村委里做事情,她妻子承包了村里的诊所,某一年我拉肚子,去配药,她说:“不认识你嘛!”我跟她闲聊了几句。成年后的竿子的大姐认识了一对父子,因为自幼没娘的缘故,感同身受,心疼那没娘的孩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男人,倒把母亲这个角色做得很好,弥补了一个孩子缺失的母爱,一家人倒也过得很幸福。
初中是到邻村去念的,这个时候的记忆不知什么原因却是很模糊了,如何喝水的呢?大概跟小学时一样,去附近的人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