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刘朝杰:冬至大如年

作者:呵呵哥   发表于:
浏览:16次    字数:1688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8篇, 月稿:38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节,又称冬节、长至节等,源于汉代。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即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民间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在中国所处的北半球,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过了这天,太阳光线才逐渐由南回归线向北移,白天一天天变长。冬至这天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所以冬至又称日南至或“南至”。然后逐渐由南回归线北移,北半球的白天一天比一天长起来,南半球正好相反。

  在北方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记得小的时候就会背诵《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半凌霄散,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后白日渐长,阳气始生,须安息静养,古时候的人认为,冬至不宜出游。而此刻仍漂在外地的古人到了这一时节都要回家过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所以冬至夜也是饱含着游子心中的乡愁。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刻画出游子在冬至夜里浓浓的怀亲之意。

  中国南北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饺子、赤豆粥、馄饨、汤圆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民间传说。

  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习俗。这也缘于古代传说,南方的部族首领共工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因这个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后来这种赤豆粥也称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红枣、核桃肉等,补益身体。

  二千五百年前,苏州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吃汤圆也是江南冬至的传统习俗。“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汉族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在我们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从汉代开始的。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衣不遮体,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