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亮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生下他没几天就去世了,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母亲的概念在他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
郭亮亮的童年又是幸运的,父亲老郭头聚父爱母爱于一身,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在童年的记忆里,他是在父亲宽厚而温暖的肩膀上长大的。
天有不测风云,郭亮亮7岁那年冬天,患上了俗名叫“对嗓喉”的病。持续高烧,喉咙里一边一个疙瘩对着长,直至连接在一起,连口汤水都咽不下。在缺医少药的六十年代,这种病不亚于“癌症”,死亡率比较高。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老中医摸了摸亮亮滚烫的额头,看了看嗓子,摇了摇头说:“我这儿条件差治不了,快送大医院吧!也许还有救。”老郭头一听犹如五雷轰顶顿时慌了手脚,发疯般背起亮亮撒腿就跑。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颊上滚落下来,不停地喘息着、呼喊着:“孩子,可千万挺住啊!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咋向你死去的娘交代啊,我可怎么活呀。”鞋底磨破了、脚底板磨掉了皮,挨着地就钻心般地疼痛,可他全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快把孩子送到县医院,早一刻钟到达,孩子就多一份生的希望。在通往县城30多华里的石子路上,留下了他滴滴汗水和双双带血的脚印。
老郭头早年家境贫寒且有残疾,40多岁才成家有了亮亮,可妻子却在产后患上了“破伤风”,没几天就撒手人寰,从此他们爷儿俩便相依为命。
转眼间亮亮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离家仅有半里路,可老郭头还是放心不下,每天都是背着他上下学。有一次,一个同学说:“亮亮,你爷爷接你来了。”只见父亲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从那以后,他每天接亮亮总是背对着学校大门,远远蹲在那里,等孩子下学了爬上他的肩膀。老郭头的肩膀,背起的是他满满的爱,是他的全世界。
小学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对人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亮亮的班主任是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对于这个自幼缺失母爱的孩子,她自然是多了一份关爱。帮他洗手、洗脸、洗衣服,把露出了脚趾头的鞋子洗干净、缝补好,把她孙子穿过的衣服拿给他穿。在班主任老师的身上,他感受到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母爱,心里泛起阵阵涟漪。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班主任老师的恩情。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胆小、自卑、优柔寡断的他变得自信、勇敢、独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本来普普通通的他到五年级时竟一下位居全班第一,六年级时跃居全校第一。
跟多数农民一样,老郭头不识字,但他不甘心下一代像他那样,面向黄土背朝天,整天跟土坷垃打交道。亮亮小学毕业那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家人连温饱都难以维系,而老郭头却做出了一个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大胆决定:送亮亮去县城读书。有人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是从孩子身上受到的启发。我这么穷,儿子却那么优秀,可见,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要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从土地里拔出腿来走出去。”
为了给亮亮筹集学费、生活费,老郭头选择了“活见阎王”的营生,到砖场出、装窑,背着砖坯子进去,再背着砖出来。从早到晚,一百多斤都重重地压在他的肩膀上,这种活计连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受不了,更何况年近半百、体弱多病的老郭头。场长怕他发生意外,说什么也不肯收他,但经不起老郭头的软磨硬抗,这才勉强答应他先试试看。
老郭头喜出望外,每天总是早起晚归,一刻也不停歇、超负荷运转。看着他跌跌撞撞玩命般的举动,工友们心疼地流下了眼泪。老郭头用衣襟擦了一把汗,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中学,苦点、累点怕啥,就是搭上我这条老命也值得。”他的肩膀磨破了皮、渗出来的血与衣服粘在一起,晚上睡觉疼得不敢脱衣服。两个多月过去了,靠着这肩膀和他执著的信念终于挣够了学杂费。
亮亮从记事起,父亲就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他无法想象父亲是怎样硬撑过来的。每天收工回来,亮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棉签沾上樟脑酒,涂抹父亲肿胀的关节和扭曲变形的脚趾、手指,以减轻他的疼痛。每逢这时,他满是老茧的手总是抚摸着亮亮的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一天的疲劳似乎一下子消失了。老郭头钱挣得不容易,生活也就格外节俭,常常是半年糠菜半年粮,他爷儿俩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却充满了甜蜜和温馨。
开学那天,父亲锁好门慢慢蹲下来,亮亮没有像往常那样爬上他的肩膀,而连忙把他搀扶了起来,这是亮亮第一次离开他的肩膀和呵护。亮亮小心地揣起父亲一分分、一角角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心里装着他的嘱托和期盼,含着眼泪独自踏上了求学路。
县一中是全省有名的重点学校,在那里亮亮一如既往地刻苦学习,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课外活动时间,他喜欢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升入初三时,仅古今中外的中、长篇小说就读了一百七、八十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阅读。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妈妈》。他是这样写的:我从小就没有妈妈,其实我爸就是妈,妈就是爸。他没奶水,就用咀嚼碎了的食物嘴对嘴喂我,我在他宽厚而温暖的肩膀上慢慢长大……读到动情处,教语文课的蒋老师几度哽咽。
有付出就有回报,初中即将毕业时,郭亮亮的写作水平在全校首屈一指,是同学们公认的“草根作家”。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要好的同学,都鼓励他上高中,将来报考名牌大学。其实,懂事的亮亮心里也有着强烈的大学梦、作家梦,也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他不忍心父亲再为他过度操劳,就瞒着父亲选择了不用交学费和生活费的师范学校。
师范即将毕业时,亮亮回村里实习,那时父亲已是60多岁的人了。无情的岁月,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的在他的额头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他两鬓斑白、脊背佝偻,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后来又多了个哮喘的毛病,稍一活动便气喘吁吁、脸色发青,父亲在不经意间渐渐老去,让亮亮心里头隐隐作痛。
实习结束返校时,父亲又要送亮亮到车站,亮亮突发奇想要给他一个意外惊喜。待他锁好门,亮亮模仿他当年的动作,蹲下身来要背他,他却连连摆手说啥也不肯,在亮亮的苦苦哀求下,他才极不情愿地趴在儿子的肩膀上。一路上亮亮找着话茬逗他开心,可他却似乎高兴不起来,还不时抹眼泪。汽车开动了,步履蹒跚的他跟在车后,不停招手呼喊,尽管听不清楚他说些什么,但亮亮心里明白那是父亲的爱。那一刻泪水模糊了亮亮的眼睛,他心里盘算着,等参加工作挣了钱,一定好好孝敬父亲。没成想这次竟是他们父子的诀别。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的突然离世,成为亮亮心中永远也解不开的结。
五十多年过去了,郭亮亮已儿孙满堂。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交通工具,逐渐由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小轿车。而亮亮在儿子小时候,曾尝试过用最原始的交通工具——肩膀,背着儿子上下学。
亮亮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儿子问:“爸爸,你为啥不骑自行车,背着我不累呀?”
“不累,我小时候,你爷爷就是这样背我的。”
“那爷爷不累呀?”
“不累。”
“为什么呀?”
“等你长大,当了爸爸就知道了。”
就这样,郭亮亮背大了儿子,又背大了孙子,亲身体验父亲当年的感受,以缅怀父亲平凡而质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