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寒波研自故园墨

作者:程俊华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919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1篇, 月稿:0

  百年前,鲁迅乘着乌篷船归乡,船桨摇碎了一河寒波,那清冷的波光映着悲戚的脸庞。他望向那片萧索荒村,心中涌起无尽的悲凉与无奈,在《故乡》里写下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此时,故乡的灵魂仿佛被抽离了躯壳,只剩下一片死寂与荒芜。

  而今,我们乘坐的空调大巴碾过沥青路面,在绿树成荫的道路上疾驰。黝黑发亮的沥青路宛如黑色绸带,缠绕着这座水乡,看似平坦坚固,却似在无声诉说着五行缺土的当下——柏油覆盖了土地的肌理,隔绝了人与泥土的亲近,现代文明的车辙碾过传统的根系,乡愁在柏油路上愈发缥缈。此时,这辆大巴正载着一群“闯入者”,驶向那个被鲁迅反复咀嚼、在文字中留下深深烙印的精神原乡。

  跨过鲁迅故居的门槛,那石板路独有的凉意,顺着裤腿,丝丝缕缕地漫上心头。这里,承载着太多沉甸甸的故事,从《狂人日记》里对封建礼教惊心动魄的血泪控诉,到《药》中对国民麻木不仁的痛心疾首;从《阿Q正传》对国民性的深刻入骨剖析,到《祝福》里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尽悲悯书写,每一部作品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阴暗,也映照出先生的愤懑与无奈。此刻的我,站在这一方天地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能真切地触碰到先生当年创作时的那颗心,那其中饱含的,是满心的愤懑,是难以言说的怅惘,还有一份对故乡、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绍兴鲁迅故居如今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份诚意确实值得肯定,这是对文化的尊重,是对先生的敬重,也是对每一位渴望走进那个时代的游客的接纳。然而,漫步在故居之中,零星分布的商业网点却总是让人感到一丝格格不入。真正属于鲁迅生活印记的区域其实很小,绍兴市政府将周边周氏家族老宅扩充进来,虽说让故居规模变得宏大了些,但这宏大的规模之下,却难以还原那份独属于鲁迅的真实气息。就如同《故乡》里他最后一次回故乡,是为处理改了姓的祖宅变卖事务,那时的故乡于他,满是物是人非的沧桑,如今这故居在商业化的浪潮中,是否也已渐渐失去了那份原本纯粹的、能让灵魂栖息的本真?

  当我行至三味书屋,眼前这方斑驳的书桌,木纹间似还凝结着百年前的墨香,在时光的褶皱里静静诉说着往昔。幼年鲁迅在这里启蒙,十二岁那年,父亲缠绵病榻,他每日辗转药铺与学堂之间。某个清晨,因抓药迟到,面对寿镜吾先生严厉的目光,少年鲁迅攥着被雨水打湿的药方,垂首伫立。寿先生虽一向治学严谨,却不知眼前孩童为尽孝道奔波之苦,按规矩惩戒了他。

  鲁迅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回到座位,用小刀在桌面刻下一个方正的“早”字。这一笔一划,不仅是对自己的警醒,更像是年少的他向命运立下的无声誓言——即便生活困顿,也要以自律破开困境。后来,寿镜吾先生得知真相,这位一生恪守礼教的老夫子罕见地红了眼眶。他握着鲁迅的手真诚致歉,还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四处寻访名医,为鲁迅父亲寻得一剂珍贵药方。这份师生间的理解与温情,不仅让鲁迅感受到师长的关怀,更在他心中埋下了对人性温度与知识力量的双重向往。

  腊月送灶日出生的特殊生辰,让鲁迅按习俗名义上过继;而他那位打破常规、娶妻生子的“酒肉和尚”启蒙老师周玉田,更以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在少年鲁迅心中播撒下反叛的种子。从私塾里的“早”字自勉,到师长言传身教的影响,这些独特的经历,如同星火燎原,渐渐点燃了他对世界的深刻认知,更培育出向旧传统发起挑战的无畏勇气。

  正当我沉浸在对绍兴这座古城与鲁迅的遐思中时,当地姑娘解说员清亮的普通话,透过导览耳机传入耳中。不同于网络上生硬的词条,她的讲解鲜活生动,如潺潺流水般娓娓道来,将鲁迅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铺展。从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的困顿,到青年远赴他乡求学的上下求索,鲁迅先生的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却坚定。而解说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关于他与母亲的故事。当年,母亲省吃俭用花两块大洋为鲁迅购置课桌;放学后,鲁迅便耐心教母亲读书识字。令人惊喜的是,母亲悟性极高,不仅学会了识字,更能通读四大名著。为满足母亲对阅读的渴望,鲁迅四处搜罗书籍,这份孝心与坚持,意外促成了他在北大任教时编纂《中国小说史略》的壮举。这部著作填补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空白,不仅彰显了鲁迅对母亲的拳拳孝心,更体现出他作为文化传承者,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与治学的严谨态度。

  故居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商业化的痕迹似乎已经融入了这里的每一寸空气,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守护好鲁迅精神的内核。就像本雅明所说:“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灵光正在消逝。”当商业网点在故居砖缝里肆意生长,恰似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灵光’的持续凋零。我们所看到的,不应仅仅是一砖一瓦、一桌一椅这些物质的表象,而要通过这些去触摸先生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文字背后那深沉的深情与担当。

  行至此处,与讲解员的一段对话浮现眼前。我不禁问道:“您觉得现在游客更需要了解三味书屋的文房四宝,还是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讲解员微微一怔,然后缓缓说道:“其实都重要,文房四宝是先生知识的起步,而弃医从文则是他精神的飞跃,二者缺一不可。”抚摸着展柜里泛黄的线装书,我的思绪突然飘向《藤野先生》里的东京:那些把辫子盘成富士山模样的“清国留学生”,在樱花烂漫处醉心歌舞,全然忘却家国危难。当鲁迅看到课堂上日俄战争幻灯片里国人麻木围观同胞被屠戮的场景,当他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便毅然决然地放下解剖刀,拾起笔杆——这看似简单的转身,实则是对时代沉疴最锋利的反叛。

  可如今,在这商业化的浪潮中,很多游客只是在文房四宝的展示前匆匆一瞥,便举着自拍杆匆匆离去。他们或许会赞叹砚台的雕工精美,却鲜少驻足细想:正是从这些笔墨间,走出了那个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以文字为投枪匕首的战士。当我们沉迷于表象的热闹,又何尝不是正在遗忘,那用文字撕裂蒙昧、用思想唤醒沉睡灵魂的鲁迅精神,才是这片土地永不熄灭的火种!

  当我们身处故居的各个角落,细细感受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却发现我们笑语盈盈间,仿佛在不经意间碾过了历史的碎影。正如车轮曾碾过鲁迅笔下的“寒波”,可我们却听不见那些被笑语淹没的叹息。那些叹息里,是对旧时光的怀念,对先生精神传承的担忧,也是对当下如何在商业浪潮中坚守文化纯粹性的深深思索。

  当我们将历史与现实相互对照,思绪便如脱缰之马般驰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鲁迅故居这个物质的存在,更是它在时间长河中的精神传承与变迁。当我们的笑声与那乌篷船欸乃声在空气中碰撞,那是新时代对旧影像的另类应答。但这份应答,是否真的回应了先生的精神呼唤,是否真的让鲁迅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与其在故居匆匆打卡,不如潜下心来,翻开鲁迅的书页,在那些犀利而深情的文字里,重新触摸他对家国的赤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鲁迅精神如百年前那摇碎寒波的乌篷船,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划破迷雾,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乌篷船摇碎一河寒波,载着鲁迅携母别了故园,他背负的是拯救民族灵魂的千钧重担;空调车碾过沥青长路,载着我们挥别先生故居,我们担负的是传承精神火种的时代使命。

  轻轻的他走了,留下思想的惊雷;轻轻的我们也走了,带走薪火的承诺。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