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六和书院,等你敲门

作者:张小明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597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11篇, 月稿:36

  青年节当天,我受邀开车搭四名化州作家,前往电白望夫镇六和书院采风,一路闲聊,有人说起望夫石的传说——从前有个渔妇等丈夫出海归来,最后变成石头守在海边,连镇子都叫“望夫”了;有人猜书院肯定是白墙青瓦,雕着花纹,像从老画里走出来的地方。我这个“超龄青年”听着,心里也跟着期待起来,好像自己也回到了爱探险的年纪。

  跟着导航来到书院,第一眼就看见好大一片湖,水清亮得能看见湖底的石头,红鲤鱼甩着尾巴在水里追着玩,湖面被搅得波光粼粼。湖心还有个小岛,长满了荷叶,新冒出来的荷叶托着水珠,风一吹就轻轻摇晃,像是在跟人打招呼。

  沿着石阶往上走,书院的大门慢慢显出来——十五根碗口粗的圆木柱子排得整整齐齐,木头磨得发亮,上面刻着云纹,就像把天上的云冻在了木头上。我忍不住先上去推门,本以为是固定的木墙,没想到整个木框“吱呀吱呀”往左滑开了,十五根木柱像排队让路似的退到墙边,露出后面的红漆大门。红漆大门上钉着九九八十一颗铜钉,每个都有碗口大,门框上的兽首门环特别逼真,敲一下“咚咚”响,吓得湖里的鱼赶紧躲进荷叶底下。

  讲解员说:“这木门是咱们岭南的老手艺,叫‘移景门’,推开它就像拆开了山水寄来的信,里面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惊喜。”

  推开红漆大门,满屋子都是红木的香味。酸枝木的桌椅擦得锃亮,桌角刻的莲花纹比真花还细,摸上去滑溜溜的,像摸一块暖玉。最绝的是靠墙的黄花梨书架,整个书架没钉一根钉子,全靠木头互相咬合搭起来,隔板上刻着“六合同风”的暗纹,和门外木柱上的云纹一模一样,就像用同一支笔刻出来的。讲解员说,这是把岭南的木雕细腻和北方的庄重合在一起了,就像“六和”里说的“和而不同”,各有各的好,合起来却很和谐。

  小劳喊我们去参加挂牌仪式,这时阳光斜斜地照下来,湖心小岛的荷叶边上都镶了金边,叶尖的水珠闪得像撒了一把碎钻。当“广东省作家协会茂名籍作家文学创作基地”的铜牌挂上门边时,小怡突然指着湖面笑:“快看!木门的影子漂在水里,像个守望的人;铜钉的光追着鱼跑,湖里的鱼都凑过来凑热闹了!”

  仪式结束后,我们过了公路,走进一栋白墙黛瓦的马头墙建筑,这是书院专门为作家盖的创作楼和休息室。一推门,原木的香味扑面而来,二楼落地窗前摆着一排酸枝木书桌,桌上铺着宣纸,镇纸压着空白的信笺,砚台里飘着淡淡的墨香,好像在等着人来写点什么。讲解员说:“楼上有十二间创作室,每间对着不同的风景,有的能看湖,有的能望山,有的能看见大门开合,就是想让作家们在自然里找灵感。”

  小鹏走到临湖的书桌前,摸着桌面说:“在这样的桌子上写稿,墨水估计都带着荷叶香吧?”旁边休息室里,服务员正在摆沉香茶和莲子羹,靠窗的藤椅上铺着蓝印花布坐垫,阳光透过窗格,在椅子上织出菱形的光影。服务员说:“累了就来这儿歇脚,莲子是湖里现摘的,茶是山上的沉香叶炒的,书院把吃住都包了,就想让作家们安心写东西,把日子过成诗。”

  傍晚离开时,我们把木门推回原位,十五根木柱和红漆大门并排站着,缝隙里漏出的湖光,在地上画了一串金色的脚印。小莫摸着木柱说:“以前总觉得老手艺离得很远,没想到在这儿能推门、能摸木头、能喝到传统手艺做的茶,连望夫石的传说,都藏在这会动的木门里了。”

  回去的车上,大家翻着手机里的照片:会滑动的木门、发亮的铜钉、湖里的锦鲤,还有创作楼里的书桌和休息室的藤椅。小鹏望着渐渐远去的书院说:“最让人喜欢的,是这里的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摸能碰的——木门会‘让路’,家具会‘说话’,连空气里都飘着木香,让人觉得亲切。”

  车子转过山脚,六和书院越来越小,但木门的吱呀声、莲子的甜味、大家的笑声,还在心里打转。这个青年节,我们不只是挂了块牌子,更是走进了一场“摸得着”的文化旅行——原来传统从来没走远,它藏在能推开的木门里、能触摸的木纹里、能分享的快乐里,等着每个有心人来敲开她的门。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