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闲来无事,心血来潮,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散文集的封面,聊以自娱。封面的风格清新典雅,中国风元素突出,“鲁夫文集”四个字也是集古代名家的手迹,自我感觉还能入眼,便顺手发到朋友圈里。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在朋友圈里炸开了锅,许多朋友和同事见面就问:“你要出书了?”还有几个热爱中国文化,喜欢一点文学的朋友直接问我出版了吗?可不可以求来一本,拜读一下?感谢朋友们的关心和厚爱,一本莫须有的“书”却得到了大家的关心,这更给我自己增添了许多信心。
常言道:事以密成,言以泄败”。“未曾开言先转腚”的作风并不是我的性格。但是对于这件事,我想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再拘谨。能出版一本书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从高中开始,我就喜欢舞文弄墨,但受限于文化知识和眼界的局限,除了在学校得过一次全校征文一等奖外,再也没有一篇像样的作品拿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忘记了我曾经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
然而,当遇到融及灵魂的事,内心还是会产生一些动笔的冲动,腹稿满腹。但等到真正动笔的时候,却又提笔空无言,小小的念头瞬间烟消云散,“云深不知处”了。难道我真的“江郎才尽”了吗?
有一位我非常敬重的领导与我闲聊,他说:“你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但平时做事过于拘谨。”对于领导的直言不讳,我深表感激,他对我的内心世界洞若观火,让我感到倾盖如故,心有灵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不知怎样一来,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享受孤独的人。有时会把自己一整天泡在书房里安静的临摹古人书法,从来不感到疲倦。在安静的环境里,我常常天马行空地思考一些问题:这个时候白天一定要做的事情,一些要说的话,现在可以完全置之不理;有些白天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现在却又可以在文字里肆无忌惮地大放厥词,完全是个自由人。这种放松,现实世界里很难拥有,也只有在享受孤独的时候才能浅尝辄止。其实写书并不是我的真正目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尘世,我只是想把我丰富的内心世界记录下来,把平时关于人生的一些思考集字成文,集文成册,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一方净土,寄托内心的情怀与梦想,不为感动别人,只求无愧余生。
不知从哪里看到一句话:“灵魂只能独行,没法群居”。虽不是什么至理名言,但却搔到我了心里的痒处。灵魂独行最好的地方,应该只有书房了。古今圣贤多少震撼灵魂名篇佳作,都是出自书房。拥有一个书房也是我的一个梦想,但受条件限制,我在客厅的一角畏畏缩缩的弄出一个开放书房来,仅有立锥容膝之地,比刘禹锡的漏室还要寒酸上几分,其功用也只能允许我临帖写字,想安静的思考人生,放飞灵魂是绝不可能的事。我是一个俗人,但有时也喜欢附庸风雅。我给自己的书房起了个名字叫“听禅居”。这个书房名字是我非常得意之作。我居住在寒山寺旁,寒山寺因钟声而闻名,附近有一个小区就地取名叫“闻钟苑”,名字响亮悦耳,也比较切合当地环境,但我认为其只闻其声,不见其道,没有真正意会深意。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听禅居”这个名字,当寺院里的晨钟暮鼓响起时,我双眼紧闭,放空心灵静听,噹……噹……噹……的声音,如佛教圣经般,洗耳静心。一声声别人听不到的禅音涤荡着我的心灵,震撼着我的灵魂。此刻,我的内心世界是孤傲的,世界上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浮云,除了灵魂,别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
就在我的书房里,今年先后写了《女儿的童年》《梦游北京》《熏豆茶》等几篇东西来,虽然不是什么名篇佳作,但总归可以滥竽充数,充实我的《鲁夫文集》了。一时间,我感觉消失了十几年的灵感又回来了,还大有雨后春笋,芝麻开花之势,令我信心大增,不禁的手舞足蹈起来。
积跬步,行千里。我期待着将来能将作品累土成城,集文成册。也期待能有好的作品感动自己,最好是也能感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