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已去,冬天已至。天气由凉变得越来越冷。加上这三天两头萧瑟的秋风,淅淅淋淋的秋雨,无端地给心头增加了愁绪。
又一个寒衣节里,人们充满了对已故亲人的无比思念。为远在天堂里的亲人送去寒衣,让他们免受寒冷的侵袭,温暖度过严寒的冬季。心愿是何等的美好,祝福是多么的真挚。这使我想起每年的清明节里,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都会祭奠先祖,思念已故的亲人,为亲人上坟扫墓。我顿时醒悟,原来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想念和缅怀往往都是在一冷一暖之间。某个特定时候的某个瞬间,或者是触景生情,或者就是经受了衣食饥饱的之间。这些看似平常不过的、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却往往体现着人的尊严。让人有尊严的活着,就要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有的人在仓促、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暴毙身亡。有的是病死,有的是工伤事故、有的是出行意外或者其他飞来的横祸。总之就是那些尚还年轻,还没活到老年就匆匆离开这个世界。也许他们曾经做着老年儿孙满堂,能坐享清福的美梦。但无情的现实击碎了一切。最终到来的是遭受意外,演绎出白发人送黑发人走上西天之路的人间悲剧。
当这样的悲剧发生的时候,亲人们为逝者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在乡村常常司空见惯。他们口里念念有词的哭喊声里,往往有对死者没吃好的、没穿好的无比的哀怨与愧疚。想起已故的亲人,也许活着的人多少有一些对其失去后的缺憾和难以弥补的亏欠。也许生前没住上楼房的,死后给烧个纸糊的两层洋楼。生前受尽可怜没钱花的,死后烧许多纸冥币。生前没穿好衣服、没吃好食物的,死后烧许多纸糊的衣裳、供上可口的美食。
说来说去,不管已故的亲人知不知道生者那美好善良的心理,但这种做法其实也只是求得生者的心安理得罢了,也是一份对已故亲人思念的寄托,纯属一种寄托哀思的形式而已。寒衣节和清明节由来已久,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这里有清明节女的不论年长年幼不上坟的禁忌,却有寒衣节里,不论年龄大小的女人可以给已故父母送寒衣的习俗。这样阴阳平衡,就达到了男女均有机会在坟前祭奠已故亲人的机会。谁说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呢?从老祖先流传下来的清明节和寒衣节里,就找到答案。不论男女都是这个世界值得尊重,应该有生存尊严的人。
冷暖人间,真情作伴。愿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自己生存的尊严。冬天不惧寒,夏季凉作伴。有吃又有穿,无灾无难,幸福安康到永远!